摘 要:本期圍繞“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預計技能分析”展開相關問題的討論,將論壇中的主要觀點加以匯總整理,以便加深對此問題的認識和研究。
關鍵詞:運動負荷;練習密度;預計技能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0-0020-03
問題一:公開課需不需要測量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它是衡量好課的標準嗎?
【浙江·項為人】這個應該要,理由是一堂好課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要有真實的數(shù)據(jù)來驗證這堂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是否符合教科書上的科學理論依據(jù)。
【江蘇·yuanfengzn】個人認為,學生練習密度不能單獨拿出來看,得和強度結合著計算,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和較差的學生對比,達到同等心率所接受的鍛煉不一樣;同等密度,身體素質好的強度大;同等強度,身體素質好的練習密度也大,簡單說,同等密度和強度條件下,身體素質好的鍛煉時間長,素質較差的鍛煉時間則短,所以,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同樣的內容,好的學生要練五次才能達到鍛煉效果,差的學生只需要練習兩次或三次,所以,有鍛煉效果的練習密度很難計算。
從另一個角度看,僅僅是將某個技術動作學會,所需要的練習密度是可以控制的,雖然好學生練習一次兩次就學會,但是,可以帶動學得慢的學生,練習密度可以是平均的。多少為宜,以前聽說是學生動就計算,不動就停止計算,真是糾結。散步算不算練習時間?個人認為,不算,既然是練習密度,就必須是針對這個學習內容的練習,要有一定的運動量,保護幫助也計算在內,雖然強度低,但是,保護幫助也是課堂練習內容,所以應計算練習密度。
常態(tài)課下,判斷運動負荷,從呼吸和疲勞程度兩個方面來觀察。出汗,個人認為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方法,不能作為評價指標來衡量課堂,因為有氣候和學生個人汗腺等原因,出汗僅僅作為參考。
【江蘇·李安成】在常態(tài)課中,每一個體育老師每周要上很多的課,每一節(jié)都要測量心率是不現(xiàn)實的,應以老師的仔細觀察為主。那么,具體的觀察,應該看學生在練習之后的身體流露出的真實情況為主。比如,一節(jié)耐力課下來,絕大多數(shù)男生已不想玩他們平時很喜歡的項目,僅有優(yōu)秀生還能玩一玩;女生基本上都坐在某個地方,相互說一說,精神狀況也很低落,神情略顯疲憊。
另外,下課鈴聲響起,教師統(tǒng)一集合,男女生也不緊不慢,一改平時快速跑過來集合的狀態(tài)。
同時,解散后,也一改平時快速跑回教室吹電風扇、喝水那種極強的身體表現(xiàn)。
對于公開課需不需要測量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是否為衡量好課的標準?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考慮,其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學生很緊張而導致他們心跳加快,其心率次數(shù)自然脫離常態(tài)。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牽著鼻子走的情況下,他們每一位必須盡自己最大潛能來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這種課,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絕對是大的。第三方面,教師為了體現(xiàn)自己高超而精湛的教學技能,必然精心設計,以達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高潮迭起等熱熱鬧鬧、精彩紛呈的場景,那么,這堂課還缺失運動密度和運動負荷嗎?因此,我認為,公開課無需去測量運動負荷、運動密度,它仍然是我們一輩子所追求的好課標準。
【浙江·項為人】我的觀點是: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公開課?就是向公眾開放的課,是公開讓大家觀摩、學習、研討的課,這樣的課只有剖析的越徹底,那么大家的收獲也會越豐碩,因此,衡量好課標準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顯然是不能舍棄的。難道只是看表面的熱鬧程度來判定和說服大家嗎?我們不否認有些公開課純粹是表演課,但運動密度或強度不一定是絕對大的!至于測脈搏時學生因緊張導致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但也有解決的辦法,如:課前事先通知被測學生或讓被測學生做深呼吸等,當然測量的數(shù)據(jù)也不一定絕對科學的,這只是一堂課的參考數(shù)據(jù)而已。
問題二:常態(tài)課應如何掌握運動負荷?
【江蘇·李安成】運動負荷是由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組成。運動量是由組數(shù)、次數(shù)、時間組成,當然,這里面還存在著優(yōu)秀、中等、合格以及須努力的不同運動層面的學生群體,他們在本質上存在著運動負荷差異性,要能夠有所區(qū)別。
【云南·劉再貴】我贊成李老師的觀點和做法。但不同的教材、課型、教學對象、環(huán)境、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因此,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的測試方法也應該有所區(qū)別。作為體育教師,只有掌握學生的健康狀況、身體素質、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才能準確的測量出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如耐久跑、三大球的教學應經常性的抽查學生練習期間的心跳次數(shù),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安全,只要掌握了學生的情況,其他教材靠觀察應該可以判斷出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的適應性。
【江蘇·李安成】常態(tài)課判斷運動負荷的大小一般用觀察法較為簡單實用。通過對學生的眼神觀察、面色觀察、注意力、呼吸、動作的完成等,可以判斷運動負荷大小。另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是測量脈搏,剛做完練習馬上測,正常情況下介于130~140次/分鐘之間是適宜的,否則就是過大或過小。一方面通過觀察學生的身體語言,另一方面還應該運用檢測運動后的及時脈搏次數(shù)來判斷為宜。
【福建·鄭欽漂】看到各位老師討論積極,論證實在,方法實用,正視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值得慶賀,值得本人學習、思考。我們以往上課在有關學生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的測量方面,更多的是通過學生參與情況、學生的脈搏、練習強度(學生是否出汗)、學生練習時間等幾方面來考量,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是觀察學生的主動性是否調動起來,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是否出汗,學生是否有笑聲,學生的評價等方面。
【浙江·邵偉德】運用心率來衡量運動負荷的問題,過去曾用體育課的心率曲線來表示,而曲線主要有單峰型、雙峰型、多峰型,單峰偏前型、單峰偏后型等,由于過度使用,導致了體育課圍繞心率曲線而設計的不當做法,如為了符合某種曲線而故意改變練習密度與強度等。所以我們應正確對待運用心率衡量來調控體育課運動負荷這個問題,在常態(tài)課中,每一個體育老師每周要上16節(jié)課左右,每一節(jié)都要測量心率或練習密度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應以老師的仔細觀察為主。
問題三:有關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測量過程中的“中等學生”?
在測量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選擇一個測定對象,即“中等水平學生”,那么他真的具有代表性嗎?如何判斷這位同學處于“中等水平”? 衡量那個“中等學生”的依據(jù)是什么?你了解班級中全體學生的身體素質嗎?
【江蘇·李安成】我總是習慣在課堂上,尤其是發(fā)展學生耐力跑時,通過掌握學生及時脈搏數(shù)來調控運動負荷,而且必須是面對每一位學生。沒有針對“中等生”來測試及時脈搏,來衡量其他優(yōu)秀生、不合格生的運動負荷,還是應該面對全體學生比較科學。
【浙江·項為人】自己教的班級應該是比較了解的。一般認為除了差生和優(yōu)等生,剩下的都算中等生(指身體素質方面)。
【浙江·邵偉德】要了解學生真實的身體狀況,有一個很好的途徑,那就是我們基層教師每一年都需要做的工作——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那里記錄著每一個年級、每一個班級、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只不過我們平時沒有好好地利用這些容易忽視的資源。
問題四:有關密度指標范圍的合理性問題?
對于一般密度,教科書上寫道:“在我國的體育教學中,比較合理的體育課密度比例一般是:教師指導占15%~20%;學生實際從事體育練習占30%~50%;學生分折、幫助與保護占5%~15%;組織措施占10%~15%;休息12%~25%。”大家認為這些指標可行嗎?
【浙江·項為人】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指學生練習的時間和課的總時間之比。所謂練習時間,應該包括隊伍調動、隊形隊列練習、分組接力賽等。正常值在40%左右是理想的,訓練課、活動課、放羊課等除外。
【江蘇·李安成】1.教師指導占15~20%,如果該教師僅是一味地講解與示范,學生一味地聽、看,而沒有做出實實在在的邊聽、邊看、邊練的話,這種教師指導所用到時間,應該不能納入運動負荷內計算。2.學生實際從事體育練習占30~50%,這個比例也要依據(jù)學生實際的運動能力而言。有些課,可能超出這個標準,有些課可能還達不到30%。3.學生分折、幫助與保護占5~15%,學生保護與幫助,如果是純粹的技能學練中的保護與幫助的話,比如雙杠、單杠、墊上運動等等,我認為不應該納入運動負荷來計算。4.組織措施占10~15%,教學有效組織納入合理。5.休息12~25%。我個人不贊成這個納入計算運動負荷范圍。
問題五:有關身體練習時間的計算與合理性問題?
各類活動中有些環(huán)節(jié)難以判斷,如自學中也有學生練習,算是練習還是其它活動?隊伍調動中有學生的“走”,這個“走”是算練習還是不算?學生練習也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嗎?觀察與休息也有合理與不合理嗎?
【江蘇·李安成】如果教師安排學生自主學練,沒有下達具有明確和合理可行的自主學練目標,同時又沒有檢查、指導和督促,另外還缺失針對學生自主學練的具體實況而做出表揚與批評評價時,那么,這種學練僅是自由活動,學生想聊天的聊天;學生想運動的運動;有的學生還回教室等,我想這些活動應該是不合理的練習時間。
相互觀察,最好是教師要求的觀察,否則有些學生不可能有很強烈的觀察欲望和約束自己去觀察的意志力,他們往往時而觀察、時而不觀察。如果教師在講解、示范時,要求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并要求他們能比較清晰地說出來,這樣的觀察應該是有效的觀察時間,而且也是合理的休息時間。
【浙江·項為人】一堂課中有目的的隊伍調動是課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說向左右轉、四列橫隊成八列橫隊、二路縱隊成四路縱隊、成體操隊形散開、齊步走、跑步走等,都是為課的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針對性地隊伍調動,個人認為它既與運動技能有關,也和身體練習吻合。但一定要有運動技能的練習才算是練習密度嗎?那么做游戲或熱身活動算練習密度嗎?走路的話那要看教師有沒有要求怎樣走,如果有要求的話應該算練習密度。
個人認為在課中只要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不管是分組練習、小組合作、互幫互學或是觀察討論的過程都是課練習密度的組成部分。如果個別學生不積極不主動,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去參與,而是在休息,那就另當別論了,這個屬于課的組織教學或激發(fā)興趣的問題。學生練習應該沒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如果有的話只能是教師有沒有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或者有意識地利用語言、示范、輔助練習等有效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積極性休息(放松)應當屬于課的練習密度。
【江蘇·李安成】觀察,有時候未必是在觀察。另外,觀察有時候是不需要身體參與的,但他們心理是參與的,類似于這種觀察應該不能計算在范圍之內。前提是學生必須有身體層面上的參與才能計算。
【浙江·項為人】觀察討論計算練習密度的前提是建立在身體練習過程中產生的觀察討論,這時候他們的心理和身體是共同參與的。而聆聽講解或觀看示范所產生的觀察討論屬于教學策略范疇,不應計算其練習密度。通俗一點的講: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是教師喊口令,學生做動作的隊伍調動,應該計算其練習密度。比如說:“向前2步—走!后退1步—走!齊步—走!1-2-1”。如果是從這塊場地走到另外一塊場地,沒有口令指揮或沒有要求用規(guī)定的動作行走,那就不能算練習密度了。
【云南·劉再貴】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的測量主要還是觀察判斷和計算心跳次數(shù)。一是觀察學生練習時的動作質量,如動作正確、規(guī)范,持續(xù)時間長,說明運動負荷適合,相反則運動負荷和密度偏小或偏大。二是計取練習結束時的每分鐘心跳次數(shù),間歇1~3分鐘時的心跳次數(shù)進行對比、判斷,如在1~3分鐘內心跳次數(shù)降到每分鐘120次左右,說明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比較適合。三是測量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應堅持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的原則,如身體素質好的學生運動負荷和心跳次數(shù)可適當增大,相反,體質偏弱,多病的學生應在安全范圍之內。
【點評與總結】:本期討論了公開課需不需要測量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它是不是衡量好課的標準;常態(tài)課應如何掌握運動負荷;如何選擇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測量過程中的“中等學生”;有關密度指標范圍、身體練習時間的計算與合理性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重新討論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所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過去,我們的體育教學課堂曾經被“運動負荷曲線”左右過,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但我們也不能矯枉過正,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是體育課堂教學異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特殊數(shù)據(jù),也是一個定量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指標。當然,并不是說,只要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適宜,那么課堂教學效果一定就好,就一定是好課;但是,如果是教學效果好的課,那么,它在練習密度方面就應該達到一定的要求,因為練習密度是掌握運動技能的必需,沒有一定的練習密度,學生如何掌握課堂所教的運動技術?其次,在當前遏制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策略方面,如果不能確保每一節(jié)都有一定的運動負荷,何談不斷改善學生的體質?“課課練”就是一種彌補課堂教學運動負荷不足的有效方法。
針對以上各類問題,老師們也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與意見,其中很多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關于體育課堂教學中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的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它將是一個影響體育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永恒話題。
(本文整理及點評:浙江師范大學學校體育研究所 邵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