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201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在這一理念實施的過程中,老師們的理解還有偏差,大量的為了技能而技能的體育課存在于一線體育課堂。本文以多年的體育教學實踐和探索為基礎,以2011版體育新課程標準為依據,闡述了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的關系,以便于一線教師更好的理解這一理念,為推進體育新課程的實施服務。
關鍵詞:運動能力;運動技能;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0-0029-02
目前,小學生身體運動能力情況讓人擔憂,上下肢不協調、左右肢不均衡、平衡能力欠缺的現象,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分析其原因與教師對運動技能的理解有著直接的關系。2011年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體育新課程性質是如此界定的: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運動技能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習體育技能和方法,來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過分的追求運動技能,而忘記了運動技能學習的本質目的,大量的為了技能而技能的體育課出現在體育教學第一線。這些課堂常常表現為:教學內容競技化、教學方法成人化、教學評價統一化。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成為評判課堂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這些課堂的長期存在,不僅不利于學生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會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運動能力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我們必須正確理解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一、能力為根——運動能力是運動技能學習的基礎
任何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習的基礎。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通常認為前一運動技能是后一運動技能的學習基礎。如:籃球原地運球時籃球行進間運球的基礎;體操中的“跳背”是山羊分腿騰躍的基礎。在學生剛開始學習運動技能時或在接觸一項新的運動項目時,學生以已有的運動能力為基礎,把已掌握技術中相似、相近動作的使用經驗和原有身體素質,遷移到需要學習的運動技能來。如一年級新生學習跳繩的基礎是雙腳原地連續跳躍和雙手搖臂的經驗;立定跳遠的基礎是雙腳同時蹬地向前跳躍的經驗。學生的這些經驗來源于日常生活中所具備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撐、負重、搬運、涉水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身體活動能力。當這些基本活動能力轉變到體育運動中來,就成為學生從事體育運動最基本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是運動技能的學習基礎,是運動技能學習、掌握、提高、運用的根。體育學科是以學習、掌握、提高和運用各項運動技能為主要手段的,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為主要目的的一門技能性學科。任何運動技能的學習都以相應的運動能力為基礎。如果相應的運動能力越強,其學習該運動技能的速度就越快,完成的質量也較高;反則,如果相應的運動能力不足,其學習該運動技能的速度會較慢,完成質量也不夠理想。在運動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學習過高難度的運動技能,不僅不容易完成學習目標,而且還會產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事故。如:在滾翻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學習遠撐前滾翻,很容易引起學生頸部或背部受傷。因此,任何運動技能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以后的運動能力作為基礎和保障。只有在學生原有運動能力基礎上開展運動技能的教學才能夠使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更安全、高效和科學。
二、能力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技能學習的目的
運動能力是身體健康的一項基礎保障和重要指標,運動技能的學習是為了更高層次運動能力的實現。運動技能的學習、提高、掌握和運用的過程,是一個運動能力不斷發展、全面的過程。當體育教學剝去運動技能的外殼,剩下的就是身體的運動能力。引用一位學者的話“運動能力成就健康人生,運動技能成就多彩生活。”進行過體育學習的人都知道,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學習過很多的操,如健美操、廣播操、韻律操等等,但多年以后我們可能都忘記了。那我們這些操是不是就白學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學操的目的并不在于操本身,而是通過學操讓自己的肢體得到發展,讓自己的運動能力得以提高,這就是運動技能學習的本。隨著體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運動能力發展。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通過多年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才真正意識到“健康第一”這一理念的真實含義。“健康第一”作為體育學科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已經被所有體育教師認識。然而對“健康第一”這一指導思想的認識往往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即關注學生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但是對于,如何實現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還處在初級階段。“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落腳點在于通過學習、掌握、運用運動來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的發展才是運動技能學習的本質,我們不能為了“技能而技能”,一項技能僅僅是運動能力發展的外在表象方式的一種。
三、運動技能是運動能力發展的載體
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的關系是一直困擾著很多一線體育教師的一個問題。很多教師認為發展運動能力是為了更好的學習運動技能,也有一部分老師認為學習運動技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這兩種觀點一直爭論不休。通過走訪專家學者和自身的理論研究發現,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是一種方法與目的的關系,即運動技能是運動能力發展的載體。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我們首先來看運動能力與運動技能的要素。運動能力的三要素包括: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體能。運動技能的二要素包括:運動技術、運動能力。從運動能力與運動技能的要素來看,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實質上分析,兩者產生是有先后順序的。先有運動能力,然后才有運動技能(圖1)。
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是每個人自然存在的。當人投入到體育活動中時,這些基本活動能力自然地轉變為每個人的基本運動能力。個體通過學習、掌握和應用運動技能,促使運動能力的提升,形成高一級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三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的提升都對促進運動能力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其外在表象的運動成績也將提升。
運動技能的提升能夠促進運動能力的提升,如在單手投擲能力方面,改進投壘球的技術將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投擲壘球的技能,同時促進了學生單手投擲能力的提升,其外在表象的運動成績也將提升。
身體素質的提升能夠促進運動能力的提升,如在雙腳跳躍能力方面,在提高學生腿部力量的過程中,學生的雙腳跳躍能力得到了發展,其外在表象的立定跳遠技能得到提高,其運動成績得到提升。
體能的提升能夠促進運動能力的提升。如在有氧耐力方面,在提高學生有氧耐力的過程中,學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提高,其運動的持續時間得到延長,其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其外在表象的運動成績得到提高,如耐久跑對跳繩成績的促進作用。
在運動技能發展運動能力的過程中表現出一能多項的特點:一項運動能力可以通過多項運動技能來達成。如學生的靈活性,可以通過曲線跑,可以通過籃球中的躲閃游戲,可以通過跳躍中的連續跳躍等等。同時,運動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通過多個項目表現出來。如腿部力量素質的提升,可以直接在跳躍項目和短距離項目上體現,也可以間接地在球類、投擲類、支撐跳躍類項目中體現。
四、思考與展望
運動能力不足,是由于現代社會運動場地受限、運動時間不足、運動機會缺失等社會原因所導致的呢?還是,本身體育教學中也存在著問題。通過對個別老教師的觀察發現和交流發現,對運動技能理解的偏差也是導致運動能力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體育老師連續說出10個體育課的教學內容,體育老師說出的這10個教學內容中8個以上的內容為競技體育領域中的學習內容。可見,競技體育學習內容已經成為體育學科主要的學習內容。由于,目前大量的競技體育內容和專項的運動能力涌入體育課堂,產生體育課堂中競技體育項目教學被過分重視,活動技巧類項目被忽視的現象,使得一般性的運動能力得不到發展。又由于競技體育項目的教學過分專項化、達標化,過分強調大肌肉群的發展,導致了小關節的能力和一些對運動成績無法產生直接影響的運動能力得不到發展(平衡能力、空間感知能力)。久而久之,使得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發展不均衡,局部能力過強,部分能力不足。最終影響到學生更高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發展。但我們并非不需要競技體育中的運動技術,相反我們很需要競技體育中的運動技術,因為他們是一個規范的、科學的運動技術動作,具有很高的健身價值。目前,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運用競技體育中的運動技術,把他趣味化、簡單化、健身化,使其成為適合青少年學習的,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發展的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我們應該著眼于運動能力的發展來學習技能,而不是為了達到技能標準而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肖川.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楊文軒.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毛振明.體育與健康-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鄧樹勛.體育與健康(南方版)[M]. 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5]高順生.現代大學生應用體育保健康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6]體育保健學編寫組.體育保健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