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的話:二戰中,圍繞著島嶼之爭曾經發生過許多慘烈的戰斗。從本期開始,我們將會向大家介紹幾場最著名的島嶼之戰,希望通過了解這段歷史,能為今天保衛我們的海疆領土完整提供警醒和借鑒!
二戰中,爭奪太平洋島嶼的戰斗異常激烈,在美國和日本之間展開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戰役,可謂是一場起到扭轉戰局作用的島嶼攻防戰。圍繞瓜島,美日之間開展了一場生死較量。
狹路相逢
1942年6月,太平洋戰場上,盟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取得了對日本的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這些勝利為盟軍提供了一個機會,他們要利用太平洋的島嶼爭取戰略主動權,瓜島便成了盟軍部隊的首選目標。
為什么選擇瓜島?這個位于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東南端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島,位于美國通往澳大利亞的交通線附近,北起拉巴爾島,南至當時法國控制的新喀爾多尼亞島,都可以在它的作戰半徑內,而且它起飛的機場還可以控制當時南太平洋重要的俾斯麥海。
但此時的瓜島卻在日軍手里,島上有兩千多人的工程部隊,目的是在島上修建一個機場,以此切斷美國到澳大利亞的運輸線。
1942年8月7日,以美軍為主的盟軍部隊在瓜島登陸,但他們并沒有看到日軍,這些從事機場修建的日本工兵,全部消失在瓜島的叢林中。登上瓜島的美軍,很快集中在日本修建的機場附近,為了紀念在中途島海戰中犧牲的海軍陸戰隊飛行員洛頓·亨德森,美軍把這個機場命名為“亨德森”機場。
盟軍飛機對島上日軍進行了狂轟濫炸,因此日軍想方設法要摧毀或者奪取亨德森機場。
在亨德森機場東部,海軍陸戰隊上尉查爾斯·布魯什正在帶領士兵巡邏,他走向小橘林,希望找些水果補充軍糧,可他沒有想到,恰好碰上正在鋪設通訊線路的日軍。原來,為了回應美軍十幾天前登陸瓜島,8月18日,916名日軍在機場東面29千米的地點登陸,由老練的司令官一木清直上校帶領。
在亨德森機場東部與美軍陸戰隊相遇的日軍,正是第一批登陸瓜島日軍中的小分隊,一共有34個人。美軍的戰術很簡單,上尉布魯什命令士兵向著兩個方前行,這樣,他們就可以采取包抄戰術,從前面及旁邊向日軍開火。美國海軍陸戰隊用的是比日本先進的勃朗寧自動步槍,彈匣可發射20發子彈,很容易把目標擊中。
30分鐘的槍戰,殲滅了31名日軍,但美軍也付出了3名士兵死亡的代價,這也向美軍發出了警告:附近有日軍集結,大戰即將爆發。
血染沙洲
登陸之后,一木清直就率領500人冒失地發起進攻,他們打算偷偷穿過叢林,跑
到亨德森機場周圍殲滅美軍,但在依魯河邊附近的沙洲遭遇了美軍埋伏。
遭到突然伏擊的日軍在一陣驚慌失措后重整隊伍,對美軍發起了猛攻。而在日軍前面有3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藏在機槍坑中,埋伏在沙洲西面的防線中央。清晨4點,美軍中士艾伯特·舒密特在依魯河邊向日軍開火。二等兵約翰遜·韋弗士被日軍的子彈打死,但他的手指仍然扣著扳機。中士舒密特拿過他的槍,下士迪瓦門裝入彈藥,日軍前赴后繼,舒密特和迪瓦門向每一個所見的目標開火。可是,他們沒有看見日軍在坑邊放著的手榴彈。手榴彈突然爆炸,彈片打傷了中士舒密特的眼睛,他失明了。下士迪瓦門的手也受了傷,不再那么靈活。
但倆人進行了殊死抵抗,一人開火,另一個人做指示:“向右轉5度!向左轉5度!”他們繼續開火,抵抗這些難纏的敵人。
11個小時后,戰事結束。34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倒下。而日軍916名士兵中777人在依魯河戰死,死傷慘重!
“血腥嶺”
依魯河之戰結束后,日軍又增加了4000名士兵,秘密前往瓜島。日軍指揮官川口清健帶領士兵沿著岸邊的小路長驅直入,目標仍是亨德森機場。而抵御這些日軍的,是只有800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
白天很難接近美軍,日軍便采取夜襲,想辦法控制機場外面的制高點,攻上制高點的高地之后,日軍就可以用火力控制亨德森機場。
中校梅里·埃德森正率領海軍陸戰隊積極備戰,趕著在白天構筑工事,以對付夜晚的戰事,因為日軍的行動大多發生在晚上。
9月12日晚上10 點,日軍匆匆進攻險峻的山嶺,他們用槍上的刺刀襲擊美國海軍陸戰隊,來勢洶洶。
日軍的刺刀很容易被重型機關槍反擊,但頑強的日軍像蝗蟲一樣一撥接一撥地向美軍涌來,前赴后繼,每一寸土地都變成了雙方爭奪的戰場。
美軍和日本的拉鋸戰已經在埃德森山嶺上持續了24小時!埃德森中校帶領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退回到一處馬蹄形的險峻山路上,把隊伍排成半圓形,迎戰從任何路線前來襲擊的日軍。
這些疲憊不堪的美軍,匆匆排好陣形,他們排成半圓形,因為他們不清楚日軍會從哪一個方向進攻。
戰斗從晚上到白天,又從白天持續到晚上,日軍不斷吼叫著拿著刺刀進攻,又被美軍一次次擊退。
日軍留下了600多具散布在山坡上的尸體后撤退,而31名美軍海軍陸戰隊隊員也在這個山嶺上丟了性命。埃德森山嶺,后來也因此被稱為“血腥嶺”。
瘋狂之戰
一個月后,日本又派出4000多名日軍增援瓜島,再次向埃德森山嶺進發,還是奪取亨德森機場。準備迎戰日軍的有海軍陸戰隊中士約翰·士隆,他帶領兩小隊機關槍槍手,排列陣形,在埃德森山嶺東南面附近戒備。
中士約翰·巴士隆主要的工作是操作機關槍,他小隊的每一個成員要操作兩把“勃朗寧”重機槍,他們的戰術是,將一把槍對準右方,將另一把槍對準左方,固定的交叉火力形成了子彈“墻”,以抵擋來自四面八方的日軍。
為了延緩日軍撲過來的速度,美軍架設了鋼絲,并在上面掛上裝滿石子的貝殼和罐頭盒充當報警器——當日軍晚上碰到它們時就會叮當作響。
10月25日凌晨1 點15 分,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的一隊日軍,正向中士巴士隆的小隊推進。他們并沒有發現前方的美軍,誤入了包圍圈,進入了美軍的“口袋”。
很快,100名日軍在這里丟失了性命,但剩下的人仍在不斷地涌進。美軍在交戰中,兩把槍被毀壞,兩名海軍陸戰隊隊員被殺,三名受了傷,中士巴士隆用剩下的兩把槍不停地開火阻擊。
一個半小時后,大大小小的日軍隊伍攻了進來,每次約有150人,巴士隆獨自應戰,武器只有一把自動步槍和一把大砍刀。
向日軍開火!他們的距離是那么接近,巴士隆沒有被殺真是奇跡。
在埃德森山嶺的二次戰役中,有53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戰死,約有2600名日軍士兵死亡。
瓜島上的戰事持續至1943年2月,最后日軍被趕離該島。連續7個月的激烈戰斗,美軍傷亡近6000人,日軍損失2~5萬人。
日軍覺得瓜島戰略地位重要,不能被美軍控制,因此他們就陸續派兵增援,在增援過程中卻又犯了一個大忌,一點兒一點兒增援,形不成兵力優勢。
趕走了島上的日軍之后,美軍利用享德森機場,取得了瓜島周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保證了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運輸線的暢通。
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勝利,成為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由戰略防御走向戰略進攻的轉折點,吹響了同盟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一連串勝利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