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651—678),字庭芝,唐初汝州(今汝州市)人。希夷自幼勤奮好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能歌善詠。幼年喪父后,隨母在外祖父家居住至20歲,始返歸汝州故里。24歲登進士榜。但希夷不愿做官,遂入巴蜀,游三峽,下揚州,飽賞祖國山川美景,賦詩抒懷。這次長途旅行是他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劉希夷從江南游歸,寓居東都洛陽,其詩藝達到極致,留下《故園置酒》和《代悲白頭翁》二詩。《代悲白頭翁》是劉希夷的代表作。劉希夷在這首詩中寄寓了對人生命運深摯而透脫的哲學思考。此詩是公認的初唐詩壇的名篇。
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希夷從洛陽回汝州,大醉后被人用土囊壓死,死時僅28歲,葬于風穴寺南。《全唐詩》收錄劉希夷詩35首。
通俗性特征
初唐時代,詩歌從宮廷、臺閣走出,流向民間,逐步向口語化、大眾化轉變。劉希夷的詩歌在大眾化及其通俗性方面有以下表現:
1.語言清新自然
劉希夷的詩歌語言自然,如他的代表作《代悲白頭翁》。整首詩很是自然,也極為流暢,好似從口中隨便地講出,隨意地流出,沒有人為雕琢痕跡。特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比喻極其貼切恰當,包含著孕育和哲理,成為詩歌誕生之后到今天傳誦不衰的名句,作者在詩中運用了疊詞,造成了一種回環往復、多姿多彩的藝術效果,使詩歌的節奏鏗鏘悠揚,音調和婉流暢,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
又如:他的另一首詩《從軍行》:
秋天風颯颯,群胡馬行疾。
嚴城晝不開,伏兵暗相失。
天子廟堂拜,將軍兇門出。
紛紛伊洛道,戎馬幾萬匹。
軍門壓黃河,兵氣沖白日。
平生懷仗劍,慷慨即投筆。
南登漢月孤,北走代云密。
近取韓彭計,早知孫吳術。
丈夫清萬里,誰能掃一室。
前兩句寫秋高氣爽,風緊沁涼,敵軍馬肥體壯,且敵方眾多,行動迅速,快速南下。尤其是“群胡馬行疾”句,將敵人囂張氣焰、驕橫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接著兩句寫我軍可能由于戍邊的人數不多,也可能是準備不足,或是對敵方的情況沒有搞清,故而不敢倉促迎戰,只能白天嚴關城門,夜晚埋伏兵卒相守。同時,也可能已經向朝廷上報軍情,請求支援,因而才有下兩句的將軍在廟堂之上拜謝,奉命出征前線。“紛紛伊洛道,戎馬幾萬匹”句,著重描寫將軍出征時的聲勢浩大、兵馬眾多、紛紛攘攘。接下句寫我軍在黃河的西北邊上駐扎下營盤,士兵的豪氣沖天,整支隊伍一心一意、同仇敵愾,士氣高昂,氣沖白日,有一種與敵人決一死戰的氣概。
下面六句,刻畫了一位將軍的高大形象。這位將軍平時胸有大志,有保家衛國的理想和抱負,一旦邊防有緊急軍情,立刻投筆從戎,且精通兵法,轉戰多地,功勛較多。這樣的同心同德的將士,這樣的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主帥,何戰不勝?何賊不滅?最后二句,為詩人的感慨,字句中間充滿著對保家衛國將士們的敬意和對他們事業的向往。
整首詩篇,字句清新自然,無雕琢痕跡,讀來意思明了。
2.內容通俗易懂
劉希夷的三十五首詩,從內容上說,大致為從軍、閨情、懷古、感遇、贈別等幾類。但在內容上通俗易懂,不晦澀、不拗口。
如《采桑》一詩:
楊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誰家采桑女,樓上不勝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綠。紅臉耀明珠,絳唇含白玉。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攜籠長嘆息,逶遲戀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樹疑無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頭。相逢不相識,歸去夢青樓。
寫一位美麗采桑姑娘在楊柳飄飄、楊絮紛飛的時節,站在樓上高處遠望,想念心上之人。而最后六句,把采桑姑娘的情態、心理描寫極致,好似在讀者眼前。整首詩歌的內容明了易懂。
又如《江南曲》其三:
君為隴西客,妾遇江南春。朝游含靈果,夕采弄風蘋。果氣時不歇,蘋花日自新。
以此江南物,持贈隴西人。空盈萬里懷,欲贈竟無因。
本詩采用白描的藝術手法,描寫一位懷春女子,在美麗如畫的江南的春天遇到了一位意中人“隴西客”,女子以江南之物“靈果”贈與意中人,但最終沒有結果,表明女子追求自己的戀人未獲結果。表述的意思十分明了。
悲劇性特征
劉希夷詩歌的悲劇性表現主要有:一是紅顏易老的悲嘆;二是人生際遇無常的感傷;三是孤獨寂寞的表露。
首先從劉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頭翁》來看:這首詩的體裁,名為“七言歌行”。魏晉南北朝以來,這樣的詩體,大多用在樂府歌辭之中,到了唐代,漸漸脫離了樂府,成為一種七言古詩的形式,名“歌行”。歌行是詩,不是樂府曲辭了。初唐的詩人盧照鄰、駱賓王等都有篇幅較長的歌行,不過他們的句法,還是繼承了齊梁詩歌的濃麗風氣,又多是對句。劉希夷的歌行,極少用到對句,用典故也不多。文字不僅明白,而且流利,詩意也不十分隱晦。這些特征,繼承了古詩的好傳統,但與當時社會流行的文風不吻合。因此,他這一類詩在當時是被認為膚淺粗俗的,有失風雅之感。一直到六七十年以后的玄宗天寶年間,麗正殿的學士孫翌,字季良,編選了一部《正聲集》,把劉希夷這首詩歌選了進去,并且認為是全集中最好的詩,從此才被世人注意和了解。
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之所以成為不朽,我認為乃作者心造,與作者的命運及其對世事人生的體驗感悟息息相關。《代悲白頭翁》正是這樣。劉希夷從小喪父,命運多舛,隨母寄于人籬之下,環境際遇促使他年輕時就善于洞察世事,對人生進行深刻的思考。由于一生的壓抑悲觀,使他更早看破紅塵,于是寫下了這首透脫人生的千古一嘆,從而寄寓作者對人生命運深摯而透徹的哲思。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這首詩:
1.紅顏易老的悲嘆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已是暮春的洛陽城東,桃花李花都在紛紛凋落,飄飛的花瓣正是詩人傷春的情感和寄人籬下飄忽不定的人生寫照。那么落花的命運究竟會降臨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洛陽的青春少女們看到這花落花飛紅消香斷的景象,是那么感傷,長長地嘆息自己:青春易逝,美麗不常。 “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花開花落,紅顏見老,春去秋來,人世無常。當明年花開的時候,有誰依然存在?世事難料,人生命運是那樣的飄忽不定。
寫落花傷春的感傷情調,抒發詩人對人生短促、紅顏易逝的感慨。語言樸實無華,平白易懂,感染力強。
2.人生際遇無常的感傷
“此翁白頭真可憐,依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這個鬢發蒼蒼、老態龍鐘的老頭啊,真是可憐,遙想當年,他也曾是英俊的青春美少年,那么瀟灑倜儻,浪漫無限。經常和王孫公子們在花前月下、芳草如茵的歌場舞池輕歌曼舞。他也許曾拜為朝廷大官,身穿鮮艷的錦繡官服,在華麗的光祿池臺主持國家政事,他也許曾拜為大將軍,征戰南北,功勛卓著,像蕭瑀一樣被皇帝(唐太宗)將其畫像雕刻在凌煙閣上,列入國家功臣榜,供后人崇敬瞻仰。“光祿池臺”句援引東漢馬援之子馬防典故。“將軍樓閣”句援引梁冀典故,梁冀曾為大將軍。
此三句寫白頭翁由青春美少年到垂垂老者的人生際遇的變化,抒發詩人人生如夢、富貴無常的感慨。正如《紅樓夢》中甄士隱對跛足道人《好了歌》的解說:“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詩中蘊含著這樣一個人生哲理:青春富貴都不是永恒不變的,紅顏易逝,富貴難久,世事無常。所以,人在青春得意之時切莫忘記身后還有紅顏老死之時。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一旦人老臥病在床,沒有了往昔的榮華富貴,一些故交親朋就會離你而去,當年花前月下、輕歌曼舞的三春行樂不復存在,花落紅殘人落寞,凄風苦雨伴黃昏,一片孤冷清涼的景象。可見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年輕的女子對鏡梳妝,細描蛾眉,嬌艷美麗,但這樣的時光能有多長?轉瞬之間,飄逸的青絲就變成了蓬亂的白發,詩人再三詠嘆人生的短暫。“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你看那昔日歌聲裊裊,旋舞翩翩的歌場舞池,今天是什么景象?一片荒蕪。只有日暮黃昏時哀鳥的悲鳴之聲。
從藝術的角度看,此詩融匯漢魏歌行、梁陳宮體詩的藝術經驗,清麗婉轉,纏綿悱惻,音韻和諧,起伏跌宕。雖難脫六朝鉛華,但卻能夠獨成一格。詩人發揮比喻、對偶、用典的長處,采用反復重疊的用詞方法,渲染抒發自己對于人生的感觸,感情真摯細膩,感染力非常強烈。如“歲歲年年”、“年年歲歲”的反復詠嘆,不僅不覺得累贅,反而給人蕩氣回腸之美。思想上,詩人對人生的洞察思考,極富有哲理。
《代悲白頭翁》全詩揭示詮釋了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人生有限,紅顏易老,世事滄桑,宇宙萬物都不是永恒的。全詩的基調雖然是消極感傷的,但詩中也蘊含著積極的仁愛禮讓的處世觀,這是精華之所在。其實,我們讀這首詩,是在讀自然人生的真諦,人的生死,正如自然界的花開花落,既是自然來,也須自然去。既然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那么又何必傷春而悲嘆人生的短暫?正因為人生有涯,人們更應該珍惜生命,讓生命在綻放的過程中絢爛多姿。彩虹雖是一瞬,但留給人間的美麗卻是永恒。花飛花落,零落成泥碾作塵,但卻花香如故。人生雖然短暫,且常常是挫折重重,但是精神卻是永存!人們絕不能在嘆息聲里讓生命無聲無息地隕落!
3.孤獨寂寞的表露
真正的詩人,都有一種極深的寂寞感和孤獨感。的確,劉希夷正是這樣一位真正的詩人。在劉希夷的詩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集中體現他的孤獨之感的就是《孤松篇》了。
除了這篇作品以外,其他作品中多次出現“獨”、“孤”、“寂”、“幽”、“空”等表達情緒的字眼,這些字眼無形中傳達了一種深刻的孤獨寂寞意識。詩人以柔婉的筆調、感傷的色彩、凄美的意境,表達了人類全部的悲劇性體驗。充滿了傷春悲秋、離愁別緒、男癡女怨等悲劇題材,描繪了悲辛的白發老人、苦悶的失意文人、哀怨的翹首等待的眷女、兩地徘徊牽掛的癡男怨女等悲劇形象。關于個人命運的憂思、關于哀愁的性情和人生態度,就是生命的悲劇意識。
藝術性特征
1.比興手法運用簡單
如《代悲白頭翁》全詩共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為前半篇,以落花為中心。主要寫: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年年如此,如此年年。人生只要青春已過,便慢慢成為老者。并以此勸誡年輕人,應該憐憫“半死白頭翁”,多多警惕。現實生活中看到、見到的白發老者,當年也是“紅顏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哥們一起在花前月下歌之舞之,在貴族將軍們的樓臺里飲酒娛樂。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就老了,有病了,行動不方便了,不再有人邀請他去參加各類娛樂活動了,不再有人請他飲酒跳舞了。從前在筵席上一展歌喉、舞姿優美的姑娘,也是紅顏不在,經過時間的變遷,已是滿頭銀發,步履蹣跚了。曾經是歌舞宴飲的好地方,成為一片荒地草地,只有鳥雀在黃昏時候喧噪,顯得凄涼。而詩歌的后半篇才是全詩的主體,前半篇只是引子。這樣的藝術手法,叫作“以落花起興”。劉希夷這首詩,前半篇里的落花與人的關系是比,但前半篇對后半篇的關系卻是興。按照朱熹的方法來講,這就是“比而興也”。先以落花為比,以引起白頭翁之可悲。
這首詩的比興方法運用得簡單,所以一讀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后半篇,區分得很明顯。初學作詩的人,可以從這一類詩的習作入門。
2.抒情性意味濃厚
《唐才子傳》卷第一云劉希夷“苦篇詠,特善閨幃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其閨情詩代表著他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代悲白頭翁》是劉希夷的傳世名篇,歷來是詩家評論的重點,它進一步發展了七言歌行,音韻格調卻更婉轉流暢,其千古傳誦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通過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著詩人對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這種帶有青春傷感的情思貫穿全篇,并通過紅顏美少年和鶴發白頭翁的對比描寫而愈顯濃烈,創造出形象鮮明而韻味無窮的詩境;接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凈化和改造了齊梁宮體,形成一種清麗宛轉的風格;在文學的時代風會與藝術的淵源演進的聯系與進程中,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不僅明顯聯結著盧照鄰的《行路難》和《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王勃的《臨高臺》以致陳子昂的《薊丘懷古》、《登幽州臺歌》等詩的主題內蘊,而且更直接地成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說的《鄴都引》、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乃至清代《紅樓夢》中的《葬花詞》等詩的表現形式,與四杰“風發的意氣與昂揚的格調”不同,“劉希夷則表現為在純粹的閨中情思與細膩的心理感受的抒寫中表現一片寧靜的幽遠的心靈的世界”,在這里,一切具體的事件與思想都集聚到了一點,即對宇宙永恒、歷史真諦的領悟。這樣,審美的感受升騰為哲理的思索。而《公子行》中“與君相向轉相親,與君雙棲共一身。愿作貞松千歲古,誰論芳槿一朝新”、“可憐楊柳傷心樹 ,可憐桃李斷腸花”等描寫,聞一多認為已“領悟到萬象的和諧 ,和那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神秘的不可抵抗的美”,“表情刻摯而略無雕飾”。《春女行》“愁新伴楊柳 ,春盡亂如絲”,則顯示出一種獨有的純情的表現方式。余者如《攬鏡》、《采桑》、《代閨人春日》、《搗衣篇》、《公子行》、《代秦女贈行人》、《晚春》以及《江南曲八首》,無不著重于表現詞旨悲苦的情調,構成強烈的警醒意味,引發深切的人生思考以及對盛衰久暫的人生與歷史問題的思索這一時代性主題 。
綜觀劉希夷的詩歌,具有藝術哲理,但同時更具有語言清新自然、內容通俗易懂的特征;也有對紅顏易老的悲嘆、對人生際遇無常的感傷、對孤獨寂寞的表露悲劇性特征;還有比興手法運用簡單、抒情性較濃的藝術特征。這些特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文人,從而使他的藝術生命走向永恒。
參考文獻:
[1]中國隋唐史·隋唐五代卷[M].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2]全唐詩[C].北京:中華書局,1960.
[3]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29-130.
[4]陳建華.劉希夷詩初論[J].江漢論壇,1996,(02).
[5]李巧玲.論劉希夷詩歌的悲劇意識[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05).
[6]劉成君.生命的焦慮與渴望——論劉希夷詩的生命意識[J].焦作大學學報,2006,(01).
[7]白福才.舊瓶新酒 異曲同工——《代悲白頭吟》與《春江花月夜》之比較評析[J].名作欣賞, 2005, (02).
[8]叔本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M].第五十一節.
作者簡介:
胡 健(1964— ),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副教授,商丘工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