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體現。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文明的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的消失,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傳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之逐漸地或部分地失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由于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手段、范圍與力度,也已遠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客觀現實。因此,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湟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及保護概況
湟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河湟文化的代表區域。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和繁衍生息,屬古代羌戎之地,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境內文化資源豐富,有著不同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宗教文化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湟中文化從形式來看,既體現出多樣性,又體現出獨特性;從內容來看,既有傳統漢族文化的成分,更有漢藏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成分;從歷史溯源來看,既有中原文化的介入,也有獨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影子。故湟中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也較為悠久,內容比較豐富,傳承活動積極頻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良好,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繁榮湟中文化事業發展,帶動文化產業、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湟中縣自2005年全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普查、申報工作以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保護工作作為文化事業的一項重點工作,湟中縣文化館在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和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領導下,曾2次組織文化館人員在全縣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摸底普查工作,挖掘整理我縣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社會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按計劃逐年推薦申報。
截至2011年,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6項:塔爾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千戶營高臺、湟中堆繡、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塔爾寺佛教音樂(花架音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8項:湟中農民畫、卻西德哇古老游戲、河湟皮影制作、湟中壁畫、湟中泥塑、南佛山“花兒會”、陳家灘民間傳統木雕、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名:楊永良(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尕藏尖措(塔爾寺酥油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5名:旦正、孟鰲奎、黨明漢(湟中農民畫);喬應菊、徐全熙(湟中堆繡);文國錄、范明周、李富先(湟中千戶營高臺);郭祖成(湟中卻西德哇古老游戲);何滿(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李寶洲(湟中壁畫);王海壽(陳家灘民間傳統木雕);華松蘭(南佛山花兒會);趙洪彪(青海大有山民間傳統武術);李永俊(青海平弦)。
湟中縣委縣政府自2006年來共投入資金400多萬元進行對5家重點文化產業企業進行扶持,成立了湟中“八瓣蓮花”民間藝術展示中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搭建展示、宣傳窗口。2次組織舉辦大型“八瓣蓮花”工藝美術作品展覽,30余次赴外地展銷,10多次參加全國及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20余次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培訓班。編輯出版《湟中農民畫作品集》、《湟中堆繡》等畫冊、教材;組織協調民間藝人成立湟中“八瓣蓮花”各個協會,以加強對各藝術行業的組織引導。每年春節期間選調千戶營高臺在省、市、縣調演,大大提高其知名度。2006年千戶營高臺參加廣州番禺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并獲入圍獎。2010年千戶營高臺參加上海世博會,深受中外游客的好評。3次舉辦“河湟彩韻”農民畫展在西寧展銷,大力宣揚了湟中農民畫那充溢著鄉土氣息的獨特魅力,從而實現首次批量銷售,走向市場。積極選送優秀農民畫作品參加上海、浙江、陜西、云南等地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農民畫聯展并屢次獲獎,推薦優秀畫家參加全國農民畫聯展及理論研討會,提高了湟中農民畫的在全國的知名度。積極推薦非遺工作人員多次參加由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不斷加強專業人員的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邀請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主任廖開明、人民日報美術高級編輯許琢、清華大學藝術系教授楊陽等專家對我縣農民畫、堆繡、皮影等非遺項目進行調查、研究,并在《人民日報》國內版、海外版、《世界知識之窗》、《求實》等報刊、雜志發表作品、文章,對重點作者進行多次報道宣傳。
同時,在開展名錄項目保護工作的同時,對非遺傳承人進行一系列保護工作。投入資金在加牙藏毯傳承人楊永良家內修建成立加牙藏毯傳習所并進行擴建,提供足夠的設備材料進行培訓傳承工作。積極推薦傳承人10余次參加省內外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多次舉辦傳承人才藝展示活動。積極推薦民間藝人參評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師活動。截止2011年,我縣共有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1名(黨明漢);民間工藝師21名。通過參展活動、學習培訓,加大對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宣傳力度,提高了傳承人的積極性,為湟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推廣、普及起到積極作用。
二、如何保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世過程中,有兩個主體一直在發揮重要作用。一個是以民間藝人、匠人等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一個是以政府、學界、商界、新聞媒體等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如果說前者主要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的話,后者則主要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那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的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措施與方法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又應秉持怎樣的原則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縣政府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沒有政府主導,一個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能得到精心保護的。但由于保護的主要是民間文化而非官方文化,如果處理不好會使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變色、走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任何一個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的,政府只能主導,但不能參與傳承。從春秋時期官府動員鰥寡孤獨搜集民歌,到今天各國政府出資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的政府,應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再次開展全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
2006年、2008年、2012年文化館曾3次組織全館人員組織全縣性深入調查、文化普查工作,基本摸清家底,普查效果較好,共調查整理可申報性縣級非遺項目76余項,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4人。現在將已申報項目注冊登記,再對以前遺漏或未普查到的項目進行一次拉網式普查,以掌握其項目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保護現狀以及它所存在的問題。
2、建立完善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
國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個等級。目前,我縣最高級項目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也已明確建立,但到縣一層對此項工作文化行政部門沒有明確的明文規定,于2012年4月,湟中縣政府已公布縣級非遺名錄項目及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逐步建立縣級名錄體系。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指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傳統技藝與技能,而掌握這些技藝、技能的人水平又參差不齊,這些給指定工作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為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濫指定”,確保在眾多傳統文化事項中讓那些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脫穎而出,通常都會將項目與項目傳承人捆綁在一起,并根據傳承人的水平來判定該遺產能否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從而確保了指定項目的唯一性。
3、建立湟中縣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園區
2010年湟中縣委縣政府已規劃建設湟中“八瓣蓮花”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圍繞塔爾寺、蓮花湖兩個中心,以湟西路、佛光路、西塔高速路為主體,東起陳家灘,西至佛光路,南起蓮花湖大壩,北至塔爾寺,形成長10公里的環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廊道。)整合縣城文化產業資源,依托塔爾寺核心旅游景區,充分利用和保護區域內的卡約文化、地方民俗、宗教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對蓮花山、蓮花湖周邊自然環境加以整治,完善園區環衛設施,山體綠化。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也使湟中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斷,源遠流長。
4、收藏與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
在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堆繡、加牙藏毯、千戶營高臺、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的漫長的傳承過程中,一代代民間藝人為我們保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作為我們文化、政府部門有責任將這些藝術精品、制作工具、民俗實物搜集起來,并以博物館的方式將它們展示出來,不但有利于這些藝術精品的收藏,而且還可以通過展覽展示,讓更多的人了解當地文化與風俗、勞作與生活、藝術與審美,充分發揮這些展品的社會價值。此外,通過民間藝術大師的現場展示,也更有利于人們對這些藝術精品制作工藝、制作流程的全面把握。以上所說的作品展覽、藝人展示,湟中縣委縣政府于2008年在縣城成立了湟中“八瓣蓮花”民間藝術展示中心并已開放運營,讓優秀的民間藝人入駐制作進行才藝展示,經過幾年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數據庫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過程中,除實物征集外,就是獲取大量的錄音錄像資料以及口述資料。這些來自第一現場的第一手資料,不但詳細地記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作、表演的整個過程,而且還詳細記載了他們對所傳遺產的理解。建立資料庫、數據庫,將這些數據保存起來,然后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傳播,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資源共享的一條重要途徑。譬如我縣自2007年打造湟中“八瓣蓮花”民間藝術文化品牌以來,將湟中農民畫展覽展銷、傳習培訓等活動情況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傳播,以加強人們對非遺的認知度。
6、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調查制度
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事跡,將藝人記憶中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藝、技能,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媒文字,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的一種重要方法。我縣在申報名錄項目和傳承人時,也有傳承人的口述資料,但因申報材料有限,沒有其項目充分的傳承人口述錄音,還需進一步補充完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
近年來,我縣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全國也有許多諸如將“民俗”變“官俗”,將“活”遺產變成“死”遺產,這些問題的出現從表面看似乎只是操作層面的失誤,但實際上是理論層面上出了問題。這種現狀如不及時改變,不但會因觀念的滯后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同時還會因為我們的無知而葬送了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秉持科學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原則呢?
1、以人為本的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非物質”性。在成品形成之前,它通常只是作為一種知識、技藝或是技能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的頭腦中。只有這些匠人、藝人或是普通民眾在不同方式將它們復述、表演或是制作出來時,人們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與物質文化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難度更大。事實證明,只要保護好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會消失;只要以不同的方式激勵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它們就會不斷進取,產品也會精益求精;只要通過物質和精神上鼓勵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繼續招徒授業,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后繼有人,綿延不絕。2012年湟中縣政府也準備將我縣“八瓣蓮花”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命名文化中心戶、民間工藝師等榮譽稱號,以激勵激發藝人的創作積極性。
2、整體保護的原則
倡導“整體保護”的原則,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應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及其生存空間實施全方位保護。這方面我縣已做了一些初探式措施,如規劃建設“八瓣蓮花”文化產業旅游園區,縣政府命名授予湟中縣特色文化村、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但在非遺生存空間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
3、活態保護的原則
俗話說:“活魚還要水中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通常都是以鮮活的狀態存活于民間或社會中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方位的,既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品所實施的固態保護,也有通過保護民間藝人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的活態保護。重點還是在后者。
4、民間事情民間辦的原則
在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縣委縣政府的重視與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政府的引導與積極組織,保護工作將舉步維艱。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真正的傳承主體不是政府部門,而是那些深深根植于民間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果無視這一點,并以自己的強勢地位取代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很可能會因他們的介入而變色、走味。真民俗就會變成“偽民俗”,真遺產就會變成“偽遺產”。這種做法,也許正應了魯迅對姚克所說的那句話:“歌,詩,詞,曲,我以為原是民間物,文人取為己有,越做越難懂,弄得變成僵石,他們就又去取一樣,又來慢慢地絞死它。”“士大夫是常要奪取民間的東西的,將竹枝詞改為文言,將‘小家碧玉’作為姨太太,但一沾著他們的手,這東西也就跟著他們滅亡。”
5、原真性保護原則
根據文化所呈現出的某些生存形態,可將它們區分為“原生文化”與“次生文化”這樣兩大類。所謂“原生文化”,就是指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的、未經任何刻意干預、修改過的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而所謂“次生文化”則是指那些原生狀態已被破壞、變異,或是在原生文化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所要保護的不是已經失去原生狀態或當代藝術家創造出來的“次生文化”,而是那些未經任何干預、改造的原生文化,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條件中,其項目的歷史淵源最少也要有百年以上的重要原因。
6、獨特性保護原則
所謂“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特定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由于每個民族歷史傳統、生存空間的不同,他們為適應環境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也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從而形成文化的多樣性與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湟中縣是一個以漢族為主,藏、回次之,也有極少數土、東鄉等民族的民族雜居地區,以漢文化為主流,受塔爾寺影響的藏傳佛教文化較為盛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譬如:湟中縣是青海省唯一一個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湟中農民畫在全國畫鄉中也是獨具特色。堆繡是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另外,塔爾寺酥油花在全國乃至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銀銅器制作與鎏金技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以上皆為我縣獨特非遺項目,我認為在全縣眾多的非遺項目中對獨特項目要加以重點保護。
7、就地保護原則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然具有更多的“流動性”。我們雖然不排斥非物質文化遺產按其固有傳統的正常流動——如匠人出門打工、漁民出海作業等,但更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扎根本土,而不要因為外界的利益誘惑而遠走他鄉。譬如:編制藏毯的作坊、企業我縣也有很多,但我們希望加牙藏毯就是在加牙村特定的地域,獨特的編織技藝而制作的藏毯,才是原汁原味,純正的。當然,我們期望有更多的加牙村村民們能夠拿起手中的工具編織那散發著泥土氣息的五彩藏毯來。
8、瀕危遺產優先保護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說到底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粗取精,取偽存真,將人類歷史上創造并傳承至今的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盡可能全面地保護起來,傳承下去。但依據我縣現有的財力,還不可能將所有遺產都同時保護起來。這就要求在保護過程中必須分清輕重緩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將那些已經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譬如:河湟皮影制作技藝、卻西德哇村古老游戲,要及時而有效地搶救保護下來,為今后人類新文化的創造保留下更多的珍貴資料。
三、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府導向與重視程度是我縣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保障。由于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剛剛起步,縣委縣政府對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工作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需通過項目保護單位文化館長期宣傳推介等保護工作得到縣政府的認可和重視。
2、存在“四重四輕”的局面。“四重四輕”是指: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利用,輕深入研究;重經濟效益,輕文化內涵;重一時舉措,輕長遠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起步是申報,但關鍵還是今后如何長期地保護,源源不斷的傳承下去,這是作為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都應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藝術價值與經濟效益這幾對矛盾中我們還要冷靜處理,做到統籌兼顧。
3、非遺項目后繼乏人,傳承人斷檔問題嚴重。譬如: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因現代高科技機制藏毯的介入市場而受到嚴重沖擊,手工藏毯市場小導致學徒嚴重匱乏。皮影制作、演唱藝術也是如此,皮影班子沒有演唱市場,只能在農閑走村竄莊演唱而收取微薄的演唱費用,甚至是義演,我縣幾乎沒有30歲以下皮影演唱和制作藝人。
4、傳承機制亟待加強。國家政府從2008年開始采取給國家級傳承人發放補貼的方式加強保護,但我省因財政困難,省級傳承人還未落實補貼經費,故有些瀕危項目的傳承工作很難進行開展。縣級項目及傳承人的前途更加渺茫。若不及時加強縣、省級傳承人的傳承保護機制,有些非遺項目正面臨著危機。
5、保護隊伍的文化素質還有待提高。我縣非遺保護工作基本上由縣文化館人員承擔,但現在文化館呈現人員較少,專業人員不足,文化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的現狀,若不加強文化館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勢必影響對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6、保護經費不足。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工作是近幾年開展的一項新的工作,文化部門還需要做大量的宣傳工作以引起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人事的關心和支持,調動全社會力量來參與非遺保護工作,這樣會彌補經費不足等問題。
(作者簡介:雷義林(1977-)男,中共黨員。湟中縣文化館館員。湟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