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園
2006年4月21日,西寧香水園仿古建筑工程破土動工。隨著西寧市民的歡歌笑語聲和工人的歡快號子,人們記憶中的美麗香水園即將蘇醒復原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香水園,西寧古城一園林式風景區,位于北城墻根兒的一塊高低不平的坡地上,即今中醫院南面。在她風景最美的時節,有旅人止步感嘆曰:“??!這是鑲嵌在古城墻根的一顆綠寶石!”
香水園歷史悠久,據說在西寧城墻修筑完畢時,北城墻一段的石崖中,有泉水一股噴出,人們稱之為“香水泉”。泉邊古樹挺立,垂柳迎風,一片片芳草野花在“香水”的滋潤下,生長茂盛,溢香爭艷,十分美觀。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西寧僉事楊應琚,縣令陳鈷發觀了這一風水寶地,著手開挖水池、修建涼亭、開通路徑、廣種花木,題名“香水園”。在以后的200多年里,香水園不斷得到西寧官方與百姓的青睞,廟宇、牌坊、老虎洞、四望亭、藥王閣等景點相繼建成,池水映城墻,垂柳漫碧波,水與自然美景的神奇融合,造就了世上少有的“城根林園”。一年四季星轉斗移,香水園的景色亦隨季而變:春季杏花羞噴泉,夏季垂柳戲百花,秋時池水邀明月,冬雪茫茫聽磐音。民國年間,香水園大門修有高大氣派的牌坊,當時青海著名的書法家李德淵題“香水園”三字,引人入勝。
每逢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廟會,“四月八”踏青,香水園游人如織,絲竹聲聲,西寧的民間藝人匯集園中,一展西寧平弦、西寧小調的風采;飲食行業中的尹涼粉、余甜醅、王羊頭、馬抓面等各式各樣的小吃送到游人手中,為他們助興解饞,為西寧的美景錦上添花。
八盤磨
居住在青藏高原西寧古城的人民,曾在自己的生活歷程中,創造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類文明。曾經名噪一時的八盤磨,作為人類利用大自然動力的一大杰作,將永遠留在西寧人的心目中。
為了保障水磨動力的水量充沛、冬夏不變,人們在八盤磨的所在地——城北湟水南岸自青海報社起,至城東區楊家巷以北的白家河灣,修了一道渠,名曰“磨溝”,這道溝匯聚了南川河河水,湟水河約三分之一的水量,形成了流水滔滔、經久不枯的另一條湟水河。河岸上種滿了垂柳、楊樹,河床上分別選當今青海日報社、五一俱樂部、省人民醫院、白家河灣四個點,每道八盤水磨,共修四道32盤巨型水磨,架在寬寬的河床上,享受著河水的免費待承。
一年不分春夏秋冬,一天不管白晝黑夜,32盤巨型水磨嘩嘩不停地轉著,磨眼里噴出的白面送到水動蘿面器,過蘿兒加工。在沒有現代化面粉廠的西寧,八盤磨所生產的面粉供應了當時省、市機關及駐軍、學校,保障了省垣上萬人的生活用糧。
八盤磨的功德還不止于此。青海高原有許多油房水磨分散坐落在山鄉水道上,人們習以為常,不以為然;可是當這轟然作響的32個怪物8人一組,四字排開在一道河床上,而且幾種擺放在青海省城里,它的新奇、它的罕見就與鄉下的一盤普通水磨不可同日而語了。加上碧波蕩漾的磨溝和擁簇在河水兩岸的垂柳白楊,八盤磨的品味充滿了人的智慧,使人感到,來到這里就像來到了建筑在一風景區的古代人類文明博物館里。
水咕嘟巷(仁義巷)
位于西寧市城東區東關大街路北最東頭。北靠北關街,東倚東城墻(現共和北路靠西),南臨東關大街,是一條不引人注目的小巷道。自有了這條巷道之日起,入住這里的幾乎全部是回族居民,百年一貫制。
可是有誰知道,就是這默默無聞的小巷,用它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深深匿藏了一段西寧回族人民在百年以前慘遭清朝統治階段大屠殺的悲慘歷史故事,而“水咕嘟巷”神秘的名字掛在巷道口上,讓后來的人們去解密,去詮釋。
清光緒年間,大旱連年,餓殍滿地;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垂死掙扎,對少數民族(尤其是對回、撒拉等少數民族)的歧視、打壓日甚一日,于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又一次引起了西寧、河州等地穆斯林的堅決反抗,史書稱之為“河湟事變”。歷經一年之久的反抗行動終于失敗了,手無寸鐵的百姓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屠殺。剛剛解放不久時,有幸存于此難的一些老人講述,事變結束后,清朝政府利用馬安良之流,開始了對甘青回民一家一戶的清洗,只要發現哪一家有一個成年男性,不問青紅皂白,就緊追不舍。“你的官司到了”一聲令送到門上,此人就被拉出殺頭,毫不留情。一天,更大的災難降臨到西寧回族人民的頭上。清政府命令滿城回族人民到東關大街跪聽“圣旨”,待人員到齊,突然當官的一聲令下,劊子手像宰雞一樣地宰殺了成千上萬無辜的婦女兒童,老人病人;他們的鮮血匯成一條血流,沿街東流,流到我們所介紹的這一條小巷時,因小巷地勢最低,血流直向小巷奔流而去,像雨后洪水一樣,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觀者淚下,聞者狂怒,一個帶血腥的名字——水咕嘟巷,就這樣誕生了。
解放后,水咕嘟巷改為仁義巷,從此小巷以新的姿態出現在夏都古城,與時俱進。水咕嘟巷,這一血淋淋的名字時刻警示人們:不要忘記過去,要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今日。
索瑪巷
位于西寧市東關大街路北,與東關清真大寺和該寺西側的東關回族女子小學隔街相望。
索瑪巷是當地一個歷史悠久、頗有名氣的巷道。索瑪巷的命名與形成,和伊斯蘭教在西寧的傳播有直接的關系。
據傳,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阿拉伯、中東一些國家的蘇菲來中國西北傳播蘇菲理念,并組織人們進行實踐,四大門宦虎菲耶、嘎得忍耶、哲赫忍耶、庫布林耶逐漸形成,蘇菲信仰一時成風。
蘇菲以為,作為一個真正的穆斯林,不但要一絲不茍地遵行五樁天命,而且要遠離享樂,或出門遠行,或靜坐參悟,以求進一步認識宇宙創造者及掌握者的偉大,從而堅定信仰,堅定認主獨一。來西寧的蘇菲大師們,為了幫助新歸信教徒從事踐行,就在現索瑪巷的這個地址上修建了一些與當地民居不同的小房屋,供信徒們贊念干功,坐靜參悟,名曰“索瑪”。金鏢教長說,“索瑪”一詞為阿拉伯文,意為“干功的小屋”。“索瑪巷”由此得名。
如今的索瑪巷,已經從不到兩米寬的彎彎小巷變成了十五米寬的大巷,不過林立滿巷的干功小屋——索瑪,早已煙消云散,不為人知了。
水城門
古城西寧原修筑有兩城,一曰東城一曰西城,西城又名大城,正宗的西寧古城,歷史久遠,城區寬廣,城墻高峻且厚實,土墻外面包了一層大青磚,雅稱“磚包城”。東城則不然。東城修建于清咸同年間,西起湟光以西的大城門,東至東稍門,北靠現七一路南,南臨下南關街,不大不小,一座名副其實的土城。
今天我們所介紹的水城門,實際上就是這個東城的北門,位于現北小街與北關街的交匯點以北,直通七一路。
據記載,西寧古城原有許多泉,如水井巷、北門坡、東城北門外、曉泉都有一眼眼清泉泛出,為西寧市民提供飲用,東城北門外的幾眼泉,泉水旺盛,水量充沛,北小街、北關街遠至東關大街乃至大街以南的居民,均到這里取水。每當城門打開,肩挑的、驢馱的、車拉的紛紛出城,一時蔚然呈現出一場熱鬧非凡的“取水圖”。
天長日久,這個由人們取水的城門,便被人們稱為“水城門”,流傳至今。如今當年的泉兒已杳無蹤跡,可是一座雕棟畫梁、古色古香、小巧精致的清真寺拔地而起,傳承著“水城門”的古名,在悄然發展、壯大。每當一天的黎明即將來到人間,這兒的哲瑪爾提的人們,一日五次地來到這里,就像當年的人們汲取清泉泉水一樣,汲取信仰的瓊漿玉汁,養護著自己的一片精神領地。
南壕
西寧市城東區的世居居民,至今仍把東關清真大寺以南的下南關街稱為“南壕”,稱下南關市場為“南壕市場”,令他們的兒孫輩莫名其妙,更令移居西寧的新居民聽了百思不得其解:這里沒有又深又寬又長的壕溝,為什么起了一個“南壕”的名字呢?
事出有因。原來,很早以前走出下南關街南的城門,眼前便是從城墻東頭一直伸延到西頭的一條深寬的壕溝,人們稱之為“南壕”,這是當年修筑城墻時,逢坡開山,于平地就地挖壕取土筑城留下的痕跡。
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關城外慢慢成了居民聚居區,記得早在六七十年以前,南壕早已填平,居民早已櫛次鱗比,當年的“南壕”已經在人們的眼前徹底消失了,而“南壕”這一名稱卻深深鐫刻在人們的口碑里,代代傳承,長傳不失。
補充一句,也許是“南壕”這個名稱太土太地方化,當今的南壕市場也在城里城外人的眼中備受親睞。你看,凡是西寧人祖祖輩輩喜歡而今臨近消亡的水果如軟兒、長把梨、沙果兒等,小吃如糖瓜、大豆、芝麻糖等,甜醅、涼粉等,甚至荊芥、地菽、牦牛骨髓都在這里有售,一看城里娘娘們買到自己想買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的場面,光陰似乎退回到遙遠的往年……
山陜臺
在西寧市東關湟光以南的南莊子西,有一片旱臺至今仍被人們稱作山陜臺。一片小小的旱臺與山西、陜西兩個省聯系起來,究竟有什么奧秘呢?
從清朝乾?。ü?736年—公元1795年)年代起,大量山西、陜西兩省的商人肩挑手提、驢馱車拉,把他們那里出產的布匹、首帕、絲線及女人化妝所需的胭脂香粉等,帶到西寧,并且走鄉串戶,送到湟中、湟源、大通、樂都等農業區各縣;同時把當地出產的羊毛、皮張、鹿茸、麝香等物購到自己的貨籃里運回故鄉,賺取較豐厚的利潤,晉、秦、青三省(地)的貿易互動開始了。青海人借當時流行的一句藏語親切地稱他們為“山西客哇”、“陜西客哇”(即為“山西商客”、“陜西商客”),漢藏合璧,十分感人。
山陜商客經過近二百年的艱苦創業,一部分由行商發展為坐商,一部分坐商則創辦了規模較大的商號,到民國初期,山陜兩省商人在青海的商號至少有四五十家,如有名的三義和、永盛德、晉和祥、慶盛西便是。隨著山陜與青海貿易的不斷發展,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他們創辦山陜商人自己的組織——山陜會館,同時在各縣建立分館,并集資買下西寧東關南面南莊子以西的一塊空地,修建起一座一進兩院的大院落,稱“山陜義園”;一些空地,稱“山陜臺基地”。從此,凡有山陜老鄉病逝,有錢人停棺義園,待機轉運故里;無錢者則埋葬于義園四周空地,永遠安息他鄉。山陜臺墳地請有方丈看守,一切開支均由會館負責籌措。
山陜臺墳地名氣漸大,山陜臺也自此得名,流傳至今。
社學巷
清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前的漫長歷史歲月里,青海地區的回族從沒有過自己的教育事業及其所屬的私塾、社學、書院等教育機構,據已故前輩人傳,“古時候我們為數很少的幾個識字人,是投到漢人師傅的帳下學成的”(朱世榮談)。回族子弟入漢族私塾,必須按照當地漢族的規矩行拜師、入學、學習等一系列程序,學的課程無非就是三字經、四書五經之類,教出的學生是否如愿以償,可想而知矣。因此當時受漢文化教育一事成為青海回族、撒拉族的一件大負擔。
乾隆初年,西寧道僉事楊應琚在接近西寧東關回族人時深感:西寧東城回民甚多,他們的子女多習阿文《古蘭經》而少讀書。至十年(公元1745年),與知府劉洪緒、知縣陳釗協商并合力在東關清真大寺對面的一小巷購置地土,修建房舍,創辦社學,曰回民社學。自此,西寧的回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學校,這一巷道也被人們稱為“社學巷”,回族人民以口碑形式銘刻下青?;刈褰逃飞系倪@一光輝的一頁。
也許第一個西寧回民社學辦得比較成功,至嘉慶年間,西寧道蔡述衡、知縣馬愚又先后在西寧東關地區增設回民社學三處,一時西寧東城區出現了古城人人爭先上學,小巷書聲朗朗的景象。
看馬臺
又名觀馬臺、馬臺。位于今西寧市南門體育場南面,即歷史上唃廝啰部族所筑西平城一段古城墻遺址。
青海世居有漢、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六個民族,邊疆特有的氛圍和環境,使這里的各族人民養成了尚武風氣,騎馬、射箭、駕鷹、獵兔成為各族人民民間盛傳不衰、人人歡迎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
西寧過去的南灘即觀馬臺以南的地方,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仍然是一片荒灘,平坦、遼闊,可利用性強。不知何人組織,也不知何時開始,西寧本埠及附近四鄉八堡的騎手們每逢冬春之交,集中到南灘賽走馬、比馬術,一切比走姿的馬、比速度的馬、比蹬里藏身馬上立樁揀哈達的馬都在古城墻前面的平地上進行,西寧市的市民們和當地的所有官員一道,登上城墻,居高臨下,盡情欣賞。青藏高原各族的尚武風氣及其風情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展現,各族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往來關系也有了更加方便更加親密的平臺與良機?!翱瘩R臺”的名字就這樣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