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較一下明朝和宋朝的政府財政收入更能揭示明朝的財政困境。明朝在國力強盛的嘉靖年間,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僅200萬兩白銀;到了萬歷初年張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萬余兩;萬歷末年,因為遼東滿洲興起,驟加“遼餉”應付軍事需要,達到了520萬兩,并成了固定的數額;明末崇禎年間,既有遼東戰事越發激烈,只好采取竭澤而漁的政策加派“遼餉”、“練餉”、“剿餉”號稱“三餉”,逼得全國農民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計,紛紛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過2000余萬兩白銀。北宋中后期,每年的中央財政收入達6000萬貫,而南宋時期則常年超過了一億貫,甚至1億2000萬貫。
由于宋明兩朝相差至少近百年,不能直接用各自的貨幣進行比較,尤其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后,美洲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白銀的購買力自明中葉以后急劇下降,因此必須用購買力平價比較宋明兩代的政府財政收入,而最基本的必需品——米,是衡量這兩個朝代貨幣購買力的最好的標準。宋代的一石米價格在400錢至1貫(1000錢)之間,取較高的米價一石一貫計,明代中后期的米價以較低的一石一兩白銀計,明石是宋石的1.5倍,也就是明代的財政年收入最大值兩千萬兩白銀折合約3000萬宋石米,而南宋的常年中央財政收入是一億宋石米,是明代的3.3倍;如果用明代中央財政收入較高的萬歷年間常額的520萬兩計,那宋代則是明代的10倍以上。為何這兩個相距并不遙遠的朝代中央財政收入會相差如此之大?
明代的耕地面積大于宋代,糧食的單位產量也高于宋代,但即便如此,明末的“三餉”加派已經突破了農民的承受極限,農業完全破產,但即使這樣竭澤而漁式的橫征暴斂也只不過搜刮了區區2000萬余兩白銀。因此,單純依靠農業是不可能達到像宋代那樣高的財政收入,顯然宋代的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非農產業。據統計,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在中央財政收入中,70%以上來自于工商業,而南宋時,政府從進出口貿易中抽取的關稅最高已經占到了中央財政收入的15%,非農產業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內、國際貿易才是宋代中央財政的主要來源。宋明兩朝財政收入如此懸殊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實行海禁,以及在其背后的經濟政策和建國思想,相比較宋代而言,明代在經濟體制上是一個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