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政策30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大部分農民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文化建設的現狀卻令人擔憂,不少農村地區還存在“黃、賭、毒”和封建迷信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既不利于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為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2006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農村文化活動室是最基層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扎根于農村,面向的是廣大群眾。農村文化活動室是對廣大群眾進行時事政治宣傳和政策法制教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及科普講座,提供圖書借閱,組織農民群眾開展讀書活動,促進農村特色文化發展,實現農民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場所。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農村文化活動室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特別是去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問題的決定”貫徹以后,掀起了大力推進文化強省、文化強縣建設熱潮,在農村紛紛創建省、市、縣級文化示范村、示范戶。目前筆者所在的縣80%的村創建了文化示范村,98%的村辦起了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室里有圖書、樂器、電視、羽毛球、乒乓球、籃球、健身器材等設施,農村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再加上人員流動性大,這些村級文化活動室真正能堅持正常開放活動的并不是很多,更多的只是在建成之初熱鬧一陣子,就歸于沉寂,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根本就是應景之作,無任何作用。面臨著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引起重視,并認真地加以研究解決。
二、農村文化活動室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資金短缺是農村文化活動室不能正常運轉的直接原因。文化室成了“花架子”、華而不實,空有文化陣地。吸引不來廣大群眾的直接原因是其設施跟不上實際需求,而根本原因是其運作資金短缺,文化管理人員沒有一定的報酬,全靠他們的奉獻精神在義務勞動,管理人員難以穩定,有的文化室管理人員換了一個又一個,影響了文化活動室的經常性開放。另外,由于集體資金薄弱,缺乏后續資金,已有的器材使用舊了、壞了卻沒人管、沒錢修,新的活動設施添置不了,適合農民群眾口味的文化娛樂活動顯得有些單調蒼白,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群眾參與活動的興趣。
2、文化活動室場地偏小。文化活動場地是開展文化活動的物質條件,是群眾展示文化才能、滿足文化需求的平臺,是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農技培訓的窗口、致富信息傳播的中心、文化休閑娛樂的場所。由于不少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集體用房有限,文化活動室場地偏小,制約了文化活動的開展,吸引不了群眾的參與熱情,日子久新鮮感沒了,來活動的人就少了。
3、文化活動室設施簡陋。文化示范村在創建時,上級文化部門會專門配送一些活動器材,如:圖書、棋類、乒乓球、民族樂器等器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器材使用舊了、壞了卻沒人管、沒錢修,新的活動設施添置不了。
4、文化活動室活動內容枯燥。目前,大部分農村文化活動室的活動,除了棋類等一些簡單的自主活動以外,很少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有組織的集體參與型的活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根本滿足不了群眾對文化的需要,以至參與活動的群眾日漸稀少。
5、文化活動室缺乏有效管理。文化活動室要開放,要管好、用好、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和作用,管理人員是關鍵。由于農村文化活動室管理人員不穩定,并且本身文化素質較低,對文化室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辦法,加上農村文化活動室活動器材種類少,數量也不多,有的村領導根本就不當一回事,隨便叫個人管一管,管理工作跟不上。
三、加強農村文化活動室建設的對策
1、加強領導,加大資金投入。我國是一個有著8億多農民的農業大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命脈,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社會和諧的“粘合劑”。農村文化活動室是最基層的文化,而基層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的今天,政府決不能忽視農村文化的建設,要切實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加大投入,要落實專項經費,確保文化室圖書報刊及時更新。各級財政應當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予以大力扶持,每年應保證一筆用于獎勵和補貼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特別是各村,要從集體資金中安排一筆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同時,各級政府還要多組織送書下鄉活動,吸引和鼓勵社會各界通過捐贈、設立獎勵基金等形式,不斷更新農村文化室書籍,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的長期發展。
2、科學規劃,加快場地建設。農村文化活動室場地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基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把文化活動室的建設列入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從長計議,加快建設。一是要根據各村的經濟基礎、人口數量,建成適合本村發展使用的文化活動場所;二是要根據各地不同的民族習俗、村民的文化需求,建成便于村民參加活動的綜合性參與型文化活動場所。如:多功能活動室、書刊閱覽室、文化娛樂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及遠程教育室,室外活動健身場地、宣傳窗、閱報欄等等。
3、加強培訓,提升隊伍素質。加強農村文化室管理隊伍建設是促進農村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群眾文化要發展、要創新、要提升,靠他們的發揮和引領。各村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從實際出發,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政治素質好,文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擔任農村文化室管理員。上級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農村文化室管理員的業務指導,進一步提高其管理水平。一方面要主動到村進行指導教育;另一方面要積極搭建平臺,經常給他們提供免費培訓,不斷提高他們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
4、注重管理,強化制度建設。文化活動室要有一套完善嚴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服務規范,保障活動設施用于開展文明、健康的文體活動,加強設備器材的維護、保養和使用。要制定各項管理制度,并嚴格遵照執行。文化室活動設施及設備要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資產管理登記及相關手續,加強管理,確保集體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建立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對表現突出的管理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對缺乏責任的管理人員要及時更換。
5、開拓創新,吸引群眾參與。農村文化活動室除了正常的陣地開放,還需要經常開展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動態活動,否則就沒有活力,也不可能有發展。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業余文化團隊,由文體愛好者和文化團隊帶動全民參與文體活動,不斷開拓進取,開闊思路,創新載體、創新內容、創新形式,使活動常辦常新。
新時期的農民呼喚先進的文化,需要現代農業科技知識,需要信息,需要精神食糧,更需要黨的農村政策。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期待我們的各級領導加以重視,切實把辦好農村文化室作為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幫助農民致富及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大事來抓,真正將農村文化室建成農民學科技、促進農民增收的“知識殿堂”和農民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西屏街道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