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有著輝煌的歷史。然而時至今日,由于自身發展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地方戲曲的衰落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聲雖高,但其作用主要還是提供了一個保護地方戲曲的良好輿論氛圍,而實踐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從地方戲曲面臨的內外困境出發,重點分析地方戲曲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為地方戲曲保護與傳承提供解決思路。
關鍵詞:地方戲曲;時代;困境;解決思路
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現代多元文明的沖擊,很多原本占據主流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已經消亡。面對這樣的現狀,全球范圍內已經掀起了一場旨在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我國政府也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在輿論宣傳、財政扶持和立法保護等方面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即使是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曲,其保護與傳承之路也是充滿挑戰,關鍵在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否找到適合地方戲曲生存的土壤。因此,我們應該更深入地剖析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的當代困境,以便尋求一些新的解決思路。
一、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的當代困境的分析
(一)外部因素的制約
1.現代生活方式使傳統戲曲的受眾大大減少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不管它是否“源遠”,要想“流長”就必須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變化,爭取年輕人的喜愛,因為年輕人代表著未來,是藝術發展的源頭活水。而在現下,大多數年輕人已經對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陌生了,除了京劇這樣的知名度高的國家文化瑰寶,一般的地方戲曲都不被大多數年輕人所了解。我們雖然為觀看地方戲曲的觀眾稀少而感到悲傷,但絕對沒有理由責怪現代人的不近人情。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實際上導致了年輕人接受傳統戲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適應這種生活節奏的“快餐”文化已經相當發達,面對多樣化的娛樂休閑方式,程式嚴格、內容繁復的傳統戲曲自然顯得沒有多大競爭力了。
面對傳統戲曲與現代生活的沖突,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傳統戲曲已經過時了,歷史的東西就把它放到歷史博物館,為什么一定把它留在民間茍延殘喘呢。其實仔細想來,這樣的觀念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種藝術形式的消亡并不代表文化的泯滅,而可能是另一種更適應時代發展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契機。其實這種觀點最大的問題在于只看到了傳統戲曲的娛樂休閑功能,而忽視了其重大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歸根結底,“快餐”型文化并不能被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導向,對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內涵和性格塑造作用應當被重視而不是被遺棄。因此,解決傳統戲曲的現代性困境應該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以挽回新生代觀眾。
2.地方戲曲種類繁多使政府政策效果分散化
據有關數據顯示,僅湖北一地就產生了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南劇等2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由此就可以推斷出在全國范圍內地方戲曲種類可能達到上百種。面對如此龐大的戲曲目錄,政府文化部門和戲曲愛好者雖然有心保護和傳承,然而在大多地方戲曲觀眾稀少、商業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無疑需要政府大量的財政資金支持。然而政府的財力畢竟有限,很難面面俱到,由此引發了“僧多粥少”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從促進傳統戲曲商業化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然而,很多的地方戲曲并不像京劇、昆劇等大劇種一樣具有高知名度和高藝術性的,它們更多地表現為受眾范圍較小、藝術創新能力不強的特點,這就為這些劇種的商業化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況且商業化雖然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上的動力,但也會對戲曲藝術對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如戲曲制作方為了迎合觀眾而過于注重舞臺設計、過度使用現代技術手段等而相對忽視了戲曲真正的純藝術表現。所以,對于政府如何解決政策效果分散化這一難題還尚待新的思路與對策。
(二)自身因素的制約
1.戲曲工作者本身對戲曲發展認識不足以及創作能力欠缺
不論在任何行業,人才的興盛與否都與整個行業的繁榮與衰落息息相關,優秀人才的出現甚至可以掀起一場革命,如同莎士比亞之于戲劇、李白杜甫之于詩歌,而對于中國的地方戲曲來說,也許人才的匱乏算是它的病根了。近些年來真正讓大眾記住的戲曲藝術創作實踐者寥寥無幾,受大眾追捧的戲曲作品也不多,其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個打字員基本上可以不去想他打字的價值和要怎么去打字,但是一個墨守成規的藝術工作者絕對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創作者。
戲曲工作者若是把從事這一工作僅僅當成是謀生的手段而缺乏對自身價值的認同,那么他就不可能成為一位吸取藝術家。另外在戲曲的創作上滿足于以傳統為藍本,缺乏應當具有的現代意識和藝術觀念,在劇目創作實踐中或以現代手法填裝封建意識,或以二元對立模式將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簡單粗暴地割裂為好與壞、善與惡的對立格局,而事實上這種傳統的戲曲建構方式已然不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了。中國傳統戲曲大多取材于古代歷史故事或對經典名著的改編,實質上當代戲曲同樣可以在對這種歷史故事或經典名著的打碎、重組過程中,呈現其鮮明的現代性特征。因此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家應該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生命個體的感性體驗,還要置身于社會變革的歷史洪流中,以更廣博的胸懷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去從事自己的戲曲創作,或許只有經過這樣的主觀努力后地方戲曲方才可能有燦爛的明天。
2.演出團體質量參差不齊有損地方戲曲發展
在我國,戲曲演出團體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國有體制的專業性劇團,一是個體性質的且大多近似于民間草臺班子的業余劇團。而后者則是中國傳統戲曲歷史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演出團體形式。隨著地方戲曲發展歷程中的沉浮起落,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的比例也隨之變化,1949以前地方戲曲演出團體基本都是業余劇院,之后專業劇團的出現迎來了它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長,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擁抱世界的步伐,專業劇團也開始逐漸減少了。直到如今,對于很多地方戲曲來說,業余劇團已經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
我們相信民間業余劇團的相對繁榮代表著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正在走向繁榮之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相反地,這些數量相對眾多的業余劇團因為缺乏相對正規的管理和有效地引導,大多水平比較底下,其中甚至不乏低俗者,這樣導致地方戲曲演出團體質量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特點,戲曲創新能力、適應時代的能力總體上不高,演出效果也就無法與觀眾達成共鳴,這無疑是有損于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的。
其實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的當代困境絕不僅僅限于以上幾點,本文所列主要是筆者認為重要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地方戲曲保護傳承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評估地方戲曲的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甄別出應當重點扶持的劇種
毋庸置疑,一種藝術的產生興盛和最終消亡都是藝術的發展規律所致,不同的時代會催生出不同的藝術,以回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就中國而言,文藝主流的嬗變就經歷了辭賦、詩歌、戲曲再到小說的過程,這樣的演變不僅沒有讓中國文化走向枯竭,反而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拓寬了民族文化的廣度和內涵,有助于文化的繁榮。但是,每一種的新的文化形式的誕生總是會帶來舊的文化表現形式的沒落。歷史總是這樣近乎無情的新陳代謝著,我們也許懷著對傳統藝術形式深切的憐憫之心,卻也無須過分執著,畢竟有些東西無論曾經再美好都會消逝。
地方戲曲的藝術價值本就是有高有低的,像昆劇、漢劇、徽劇、京劇這些劇種,或有其深厚的藝術積淀、或集眾家之所長,歷經時代的變遷依然擁有不少的觀眾。而反觀一些其他的地方戲曲,雖然也創造過它的輝煌,然而面對著歷史的大浪淘沙,如今卻只剩一聲孤獨的嘆息了,有些地方戲曲業已陷入觀眾稀少、人才短缺、創作能力嚴重缺失、表演劇目老舊且脫離時代、運作資金不足等困境之中。況且中國各地曾經流行的地方戲曲數目實在有點過大,若大多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義加以保護和傳承,從政府的財政投入上來說是有困難的,資金的分散化使政策效果變得不那么顯著。因此本文認為有必要對各個地方戲曲的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作出準確的評估,把文化價值較低、發展困境重重的一些地方戲曲排除出政府扶持項目,轉而集中資金重點扶持有較高文化價值、仍有一定市場的劇種。對于被政策淘汰的劇種,政府應成立專門資金為它們制作影像資料保存到歷史博物館。
(二)構建本土教育體系,增強戲曲傳承的穩定性
在民間藝術的傳承過程中,集體性越高,藝術傳統本身傳承的穩定性就會越強。直到現在,很多地方戲曲的傳承主要是依靠為數較少的代表性傳承人,這是中國民間藝術傳承的一大傳統,也是解釋為何年輕人普遍對傳統民間藝術知之甚少的重要原因。試想大多數人從小就難以接觸到地方戲曲,又如何體味到這些戲曲的獨特魅力呢,而興趣培養的Zh2y5zXh1Irw+NeigzwV4w==最佳時期正是在我們的童年時代,戲曲行業也將少年時期作為培養戲曲演員的黃金時期,因此將戲曲藝術引入中小學課堂,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它,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的后備軍力量將益發壯大。
考慮到各個地方戲曲均是根植于本地的土壤的,與當地的文化會有更多的共鳴,所以構建本土的戲曲教育體系也就合情合理了。各地教育部門可以聯合文化部門將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戲曲編寫出教材、開設本土文化普及課,這樣就不僅讓學生們了解了當地的藝術成就,領略了傳統民族藝術的魅力,也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們對所居鄉土和本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感。近年來不少地方已經在試行這一舉措了,起示范作用的便數北京的京劇進入中小學課堂,然而在其他地方這一舉措能否施行下去則尚待有關部門的努力和社會輿論的支持了。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早已被包裹在時代變革的洪流中,全球化巨浪滔天,信息化風馳電掣,世界文明多姿多彩,這些無不在左右著我們今日的選擇。我們選擇保護和傳承諸如地方戲曲一樣的中國傳統文化,也許并非時代的潮流所向,但是這樣的事業是必須要有人做的,因為是它們塑造了我們的民族個性,這是民族之魂,而不僅是一種娛樂休閑方式。面對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的嚴重的當代困境,即使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輿論和政策支持,這也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走得輕松,我們要做的正是以此為契機作出自己的努力。我們須具備高度的現代意識,認清戲曲藝術的核心價值和當代需求,找出相應的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1]曹凌燕.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0.
[2]安葵.傳統戲劇的保護、傳承及其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