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內篇中孔子形象多變。其中可以看出莊子對“圣人”孔子思想的欣賞,對“愚人”孔子抗爭命運的同情,以及在“學人”孔子的描述中表現出的尊“道”抑“儒”的傾向。無論是對哪一種孔子的塑造,都無不顯露出莊子內心深處深深的焦慮情結。
關鍵詞:《莊子·內篇》;“圣人”孔子;“愚人”孔子;“學人”孔子;焦慮情結
《莊子》一書中,有四十多個章節論述到了孔子的言行。《莊子·內篇》中孔子共出現十余次,分布在《齊物論》、《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四篇之中。
孔子的形象在《莊子》中比較復雜,關于其形象的概括與分類,現代莊學研究對此所做的工作已經比較多。霍松林先生在《論<孟子>、<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林崗先生在《論莊子晚年悔意》、張宏生《四種先秦子書中的孔子形象》、張巖《由儒而道及道家的代言人——<莊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馬麗婭《試論孔子在<莊子>中的形象》、羅建新《論<莊子>對孔子的改塑》、尚建飛《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與莊子哲學命題》等文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結論:《莊子》中的孔子有三種形象,分別是儒家的代表、道家的崇拜者、道家的代言人。
本文著眼于《內篇》,在前人分類的基礎上,嘗試去解釋隱藏在每一形象背后莊子的無限焦慮。
一、“圣人”孔子——現實焦慮
此處的圣人并不是單純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當中的“圣人”,而是替“道”立言之圣人。
《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道出了“心齋”之旨:“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心齋”、“安之若命”之論,看似清靜無為、超然物外,但是他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已經說明他贊成心有主見,莊子的“達之入于無疵”,則說明“心齋”不是手段,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是目的。莊子儼然一副老謀深算的政客面孔,正是源于對社會現實的深深焦慮。
換句話說,“圣人”孔子就是莊子本人。“顯性莊子”的超然物外形象不需要改變就可以借助“隱性莊子”形象自然的道出。也就是說,其次,“圣人”孔子的話自然被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實質上是莊子對其自我政治構想的極大肯定,以“圣人”的身份更可彰顯所表達政治權謀的崇高價值。因此,可以說,莊子的焦慮除了對社會現實環境的焦慮,還有對社會現實表達的焦慮。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具體說就是對政治構想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焦慮。這是一種想要對現實有所作為、有所改變,卻終于無為的慨嘆。
二、“愚人”孔子——生命焦慮
孔子之愚在于知其不可為而執著求索,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身為刑戮”。對于這樣的孔子,莊子表面上是在譏諷,實則是對孔子崇高理想人格的極大敬佩,對孔子本身的深切同情。這一切,就是莊子對生命的深切焦慮。
繼續看《人間世》:“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
在莊周心里,孔子是世間稀有的鳳凰的代表,可惜生不逢時,卻堅持要在亂世實現救世的政治理想,這就無異于“畫地而趨”,不僅徒勞無功,甚至還會損傷德行、犧牲性命。莊周沒有貶損孔子,而是把孔子塑造成一個崇高的悲劇人物。愛之切則憂之深,這是莊子對孔子這類有智慧的人生命的無限焦憂。
在《德充符》里,莊子以“天刑之,安可解”喟嘆了孔子的執著。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生命的終極使命讓他放不下這種“愚”的偉大,而與之對應的便是“生”的威脅。可以進一步說,莊子對于生命的焦慮,除了上一個例子談到的對士人生命曝露在現實之外脆弱無力、無可抗爭的無限焦慮,更是對這些士人明知結果卻一意孤行的悲壯行為的永久感傷。
三、“學人”孔子——“道”之焦慮
這里的“學人”孔子是說,孔子以一種虛心求教、自嘆不如的形象出現。
當時的世界,儒、墨兩道盛行,道家的思想相較而言算不上顯學。但是無論是對儒家抑或墨家,莊子在內心上認為自己選擇的套路才是最有效最正確的。
《大宗師》里孔子說:“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孔子把自己定位為方內之人,是生活在塵世,這樣莊子的思想顯然是高高在上的。
莊子從“忘禮樂” 、“忘仁義”入手來闡釋“坐忘”的理論,揭示了只有棄絕禮樂仁義,才能脫離形骸丟掉智慧,以“道”為大宗師,顯示了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學說的不屑,進一步提高了莊學之“道”的地位。
之所以說道家比儒家在施仁行仁方面高一個層次原因在于:一是莊子打破了“親親”基礎上的推恩法,提出“至仁無親”、“仁常而不成”的觀點。莊子認為至仁沒有偏私,他齊物論,認為萬物同一。二是施仁的目的方面完全摒除了功利性。“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應帝王》)第三,施仁的行為在莊子那里逐漸變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莊子·天地篇》反復強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這種行善施仁,顯然成為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中華書局出版,1997.
(作者簡介:黃艷靈,武漢大學2010級人文科學試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