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一種新興文學形式都必然和傳統文學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來自傳統文學的孕育和發展。黑色幽默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傳統幽默文學中依稀呈現,黑色幽默是對傳統幽默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黑色幽默;新興文學
“幽默一詞早在古希臘意指體液,作為醫學術語使用。現在指的是審美主體以詼諧雋永的智慧為主要審美方式,對滑稽可笑事物進行審美把握所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喜劇效果。幽默在審美范疇上屬于喜劇。黑色幽默在美學形式上也屬于喜劇,但它因具有“黑色”,所以在內容上屬于悲劇。傳統喜劇則區別與此。黑色幽默通過對荒誕、丑惡進行諷刺,引人發笑,具備了喜劇的形式。但它一旦和“黑色”相聯系,就和傳統幽默貌合神離了。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黑色幽默是對理性的譏諷和嘲笑。傳統的幽默是將思維的理性和事物和現象的非理性對比,辨別善惡美丑。然而,黑色幽默卻將理性作為嘲笑的對象,理性變得荒謬可笑,根據理性推演出結果是荒唐可笑的,從而人們不再信任理性,不再相信人類的理性認識,最終表達出人類對于理性人世的無奈和徹底絕望。其次,黑色幽默與傳統幽默的在內容與形式的指向方面相反。傳統幽默以形式與內容的非理性和謬誤來掩飾其核心的理性和真理。海勒的黑色幽默以理性的合理性存在為前提,其反映對象為理性世界的事物和現象,而有悖邏輯的是根據理性原則推導出非理性的結果,使讀者感覺到理性的荒謬和可笑。這與傳統幽默以理性去衡量非理性的荒謬可笑是相背離的。海勒在小說中大量運用這種理性邏輯的悖論手法,諷刺了理性本身所具有的荒謬性。再次,海勒的黑色幽默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被同情和肯定的。而傳統幽默作品的人物是被嘲諷、被揶揄、被否定的對象。人們通過對被否定對象所表現出來的荒謬和愚蠢行為的理性分析和認知,使人的理性得到認可,給人類以示警,以免犯類似荒謬愚蠢的錯誤。最后,海勒的黑色幽默沒有傳統幽默的優越感。傳統幽默的作者描寫的對象往往是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言與行等的悖謬和不一致,以表現非理性的荒謬性,使讀者在對假惡丑的嘲笑諷刺中,表達出自己因沒有犯那樣的錯誤或者看到那種錯誤的優越感,進而鞭撻愚蠢荒謬行為,弘揚真善美。
英國文學批評家赫斯列特認為:幽默就是將荒謬可笑按照它本來的情況加以描寫;幽默有幾分象是自然以及偶然的產物。劉叔成等在《美學基本原理》一書中認為:幽默是喜劇性的一種獨特形態。它不像諷刺那樣辛辣,而是把內容和形式中美與丑的復雜因素合為一種直率而風趣的。龔翰熊先生認為,“幽默是運用雙關、移植、顛倒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示生活中的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或者把本身正常的現象善意的荒誕化,以表現某種情趣”。幽默就是通過輕松和諧的氣氛,暴露人類的不合理處,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并達到自我改正的目的。主要特點表現為:
第一,傳統幽默體現出作者和讀者的優越感。傳統幽默一般不反映現實生活的重大矛盾或沖突,也不反映人類重大的缺點和丑陋行為,而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是人類偶爾的愚蠢行為所犯的引人發笑的小錯誤。如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的許多作品都體現了傳統幽默的這一特點。
第二,傳統幽默是輕松的、樂觀的、富有朝氣的,是和幽默的優越感密切相關的。正因為輕松、樂觀、富有朝氣,優越感才得以充分的體現。由于傳統幽默所表現的內容不是嚴肅,嚴重的行為,而只是人類偶爾所犯的小錯誤。讀者認為這些小錯誤是無大礙的,從而具有了一種明快、樂觀、充滿朝氣的感覺。
第三,傳統幽默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行為悖逆。傳統幽默所表現的都是不符合人的理性行為的內容,人物和事件是荒唐可笑的。作者通過理性思維的把握描述這些非理性行為和事實,對非理性行為進行變形、夸張,使讀者輕松洞察其錯誤之所在;讀者運用理性的思維閱讀欣賞幽默,將非理性的行為與理性的行為進行對比,從而認識到非理性行為的謬誤,進而對其否定產生了歡快的笑。
第四,傳統幽默的含蓄風格。幽默會引人發笑,同時體現出作者風趣詼諧和高超才智,因而,這種含蓄是充滿智慧的。如果直截指出人或事物的不足、錯誤或荒謬,就難以創造可笑的幽默,而是要采用間接迂回的表達方式指出那些不合理的事物和現象,用理性的智慧去洞察荒謬,達到幽默的效果。含蓄,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引發豐富的深入的聯想,并通過其想象力領略幽默的魅力。否則,讀者的想象力難以激發,幽默效果難以體現。
海勒的黑色幽默和傳統的幽默相比有許多不同。傳統幽默以對理性的信念和自我優越感為前提。黑色幽默則以非理性為基石,人類在理性的行為中,越來越深地陷入到非理性的怪圈中。海勒以反理性為構思基礎,表現理性的不可靠,以及理性世界的荒謬和可笑。《軍規》就是這樣的杰作。
海勒的黑色幽默看到了理性世界中理性的荒謬,看到了理性本身的可笑。傳統幽默是看到理性世界中各種非理性行為、事物等的可笑。盡管存在區別,但海勒的黑色幽默是傳統幽默向前邁進一步的結果,它和傳統幽默的關系密切且不可分割。
參考文獻:
[1]金莉,秦亞青.美國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吳其堯.中國新時期小說中的黑色幽默意識[J].中國比較文學,1994(2).
[3]王小波.文明與反諷,沉默的大多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李建峰,石家莊鐵道大學;駱云梅,河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