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人們熱愛、崇拜和敬仰大自然。觀賞石屬于天然石質藝術品。它是經歷了大自然漫長而復雜的鬼斧神工作用形成的自然美的載體。它的美,奇、稀等藝術特征沒有任何人為的矯揉造作;它千姿百態,阿羅多姿;它神韻惟妙惟肖,似是而非。它的內涵它的生動都能激發人的聯想,喚醒賞石者潛意識里的深藏的情感。
關鍵詞:奇石 ;藝術 ;感知美 ;意境美 ;科學美
賞石是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而存在的一門既古老又新穎的獨特藝術。因而它歷久彌新,永不衰竭。時至今日,人們仍在追求她美的內涵和真諦,以啟迪人們對美的聯想和自然造化的有機結合,力求達到一種忘我的思維境界。
一、奇石的種類
為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觀賞石,本文根據它的產出的地質背景、形態特征及所具意義等不同,將其分為造型石、紋理石、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事件石、紀念石和文房石七類。
1.造型石: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是指立體上一些造型奇特的巖石、礦物,以婀娜多姿的造型為特色,求其形,賞其貌。如江南太湖石、安徽靈壁石、西北風棱石、西南鐘乳石等。
2.紋理石(圖案石、畫面石):以具有清晰、美麗的紋理、層理或裂隙充填等組成平面圖案為特色。求神似,賞其意。如南京雨花石、宜昌三峽石、蘭州黃河石、柳州紅河石等。
紋理石以具有清晰美麗的紋理或層理、裂隙、平面圖案為特色。收藏者往往追求其神似,注意它所表現出的內涵和意境。紋理石上的紋理通常是在成巖時期原生的或巖石受礦液浸染形成的,其次是巖石后期風化形成的各種花紋。紋理石的花紋圖案可以是具體的人物、動物、花鳥蟲草、山水故事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圖案,但構圖的原則是簡練自然,傳神入化。如著名藏石家李饒先生的一塊黃河石上的毛主席側身像。紋理石的圖案往往因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好惡。如著名的文字石“中華奇石”受華人社會喜愛;而雨花石“富士山”受到日本朋友的青睞,“耶穌”與“觀世音”則因宗教背景而賦予以不同的評價。
3.礦物晶體:漂亮完整的單晶、晶簇等,如輝銻礦、雄黃、孔雀石、水晶、瑩石等。
西方發達國家的博物館和藏石者推崇、收藏和經營礦物晶體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亦是目前國際上經銷額最大的觀賞石類型之一。我國雖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礦物資源的國家之一,但收藏礦物晶體者人數甚微,經營者更是長期忽視,僅令在數年前才在有些地區如長沙、鄭州、桂林、昆明、成都等地有人開始專門經營。由于礦物晶體的觀賞價值及其經濟價值取決于一系列獨特的因素,因而其評價原則不同于其它觀賞石類型。盡管各國資源、歷史、習俗差異很大,各地博物館、藏石者偏愛不一,但隨著觀賞石國際貿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觀賞礦物質量評價的準則已基本趨于一致。評價的主要因素包括礦物的種類和稀有程度、晶體形態及造型,晶體完整性、大小及顏色、光澤、礦物其生組合等,其次為礦物的化學成分、發光性、假象、包裹體、產地及其他特征等。對于西方藏石者往往喜歡收藏10-20cm(一二個拳頭大)大小的礦物標本,更小的一些標本亦有些人喜歡,但博物館和日本的藏石者則偏愛大塊的標本。近年來寶石礦物晶體標本,尤受人們青睞。
4.古生物化石:完整清晰和形態生動的動植物化石。如魚、三葉蟲、角石、菊石、硅化木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時期巖層中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必須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態、大孝結構或紋飾等。化石觀賞石是指具有一定觀賞或收藏價值的古生物化石,
5.事件石:重大自然事件遺留下來的一類石頭。如天外墜落的隕石、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彈等。事件石、紀念石是近年來國內外一些研究單位、博物館和收藏家們比較感興趣的觀賞石類型。
6.紀念石:指與歷史事件、人物活動有關的具特殊紀念意義和科學價值的石體。如蒲松齡收藏過的靈壁石、中美建交時尼克松贈給毛澤東的月巖標本、造成北宋敗國的花石岡的太湖石等。
7.文房石:質地細膩或形奇色怪有一定實用價值的實體,如端硯石、雞血石圖章、蝙蝠石鎮紙和印章石
二、奇石的美感
在眾多藏石中,中國的賞石者多從美學觀念和文學藝術角度賞石,即懷有偏重人文科學,強調美學,抽象含蓄,豐富的想象等屬于藝術風格的賞石觀。這便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傳統文化在美學觀上的共性,是歐美一些賞石者望塵莫及的藝術風格。如果我們思維停留在石頭這個物體本身,并依循這個主題延伸思考,可能會有許多種不同的思考路徑。起初我們可能會有一些粗淺且及時性的想法,這些思緒可能來自記憶中的聯想,當我們思考越來越具體化的時候,就會呈現美感方面的考量。甚至產生心靈的悸動。雖然石頭大小不一且不能改變,卻能激發出各種形象、感情、印象、無窮盡的心靈之旅,因此石頭的美是多方面,多風格的。中國觀賞石的審美理論,從先秦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包括一些賞石者都有不同的論述。筆者通過學習繼承前人的一些理論,結合現今將其概括為以下幾種層次的美:
(一)感知美
指賞石者首先看到和接觸到得是石頭的外觀,石頭的外在往往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他們作用于人的感官,它會使之在大腦中形成一種具體的藝術形象,使人感受美的藝術,精神愉快。悅目怡情。
首先賞石者在觀賞過程中首先看到的,觸到的是石頭本身的質地和造型。其中包括它的色彩,紋理。這些都是石頭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下,形成的一些外在的自然美。有以水蝕方式形成的美石,比如靈璧石;有火山及巖漿活動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金屬及非金屬礦物單體和各種類型的礦物共生組合的晶簇。比如重晶石,綠石;還有在戈壁大漠風沙吹蝕磨礪下所形成的奇石等等 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一種藝術形態,它能給人們在感官上享受,正因為這些享受,反過來又誘發了賞石者進一步對石頭的品讀,對觀賞石的美產生種種聯想。
(二)意境美
意境美指的是藏石者在對觀賞石解讀中,對其固有的形態及其內涵,結合了自己的經歷進行種種聯想和想象,從而在思想意識中化形象為情感,形成令人欣喜的相應的意像,進入更美妙的愉快的精神境界。它是一種由視覺接收,產生心理上反應的過程。透過每個人內心合理化的思考,因為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并因觀賞者內在的心靈感受的差異逐步演變而成不同的詮釋和剪影。當藏石者以驚訝贊嘆或者疑惑的眼神觀察石頭的表現力時,藏石者的思想就已經被啟動了。由于內心豐富的情感,藏石者不由自主的受到這些自然產物的吸引,因而有了和石頭邂逅的機緣。由于石頭具有不同的形態,導致藏石者產生不同的見解和解讀。
(三)科學美
科學美指的是賞石者可以通過石頭上遺留的一些線索信息,運用有關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闡明觀賞石自然美的成因。
具體來說,科學美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1.首先研究產生觀賞石外在形態的基本要素的成因;
2.研究觀賞石中誘發觀賞者形成意境美的那些固有的生動形態的成因,如洛陽的牡丹石上的牡丹花以及湖北菊花石中菊花的形成和特征。
3.研究觀賞石自然美大致的形成、發展和演化的簡史。
下面以湖北菊花石為例對其科學美進行簡單介紹:
菊花石資源稀少罕見,目前世界上僅在我國湖南、湖北、陜西、江西等地有所發現,未見國外有報道。菊花石最早見于湖南瀏陽永和鎮,距今已有200多年。湖北菊花石產于恩施地區,又稱三峽菊花石,最早于1987年在宣恩長潭河發現,之后在恩施地區數縣市都有出露。現已知,湖北菊花石分布鄂西南恩施地區的宣恩、恩施、建始等縣市境內。該地區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揚子地臺,從震旦紀到中三疊世,一直處在沉降過程,沉積了上萬米厚以碳酸鹽巖為主的地層。湖北菊花石賦存其中距今有2億多年的二疊系下統棲霞灰巖段,與湖南瀏陽菊花石屬同一層位。
恩施地區二疊系下統棲霞組分上下兩個巖性段。下段為含煤碎屑巖,稱馬鞋段。上段由碳酸鹽巖組成,稱灰巖段。灰巖段在恩施地區巖性和厚度都較穩定,厚度139.22~272.65米,按巖性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含燧石結核灰巖,下部為生物碎屑灰巖。菊花石集中產于生物碎屑灰巖中,其它巖石類型中則沒有菊花石產出。
從構造條件分析,湖北菊花石一般出現在較為開闊向斜的翼部,核部為三疊系地層。如恩施菊花石產于花坪向斜,該向斜軸向NE45°,核部地層近于水平,傾角15°左右,兩翼二疊系地層傾角25°~45°。據野外觀察,湖北菊花石呈帶狀分布,往往沿河谷出露,形成一個帶,其帶長達30~40公里。在此帶內,菊花石斷續分布,有的地段聚集成片,一平方米內有數十個菊花石;有的地段零星散落,數平方米內才有1~2個菊花石,分布很不均勻。湖北菊花石分布廣,蘊藏量大,現已開采及利用,是國內菊花石的重要產地之一。
整個恩施地區大面積出露的都是沉積巖地層,沒有任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因此,菊花石的生成只與沉積成巖作用有關,其形成過程為基底生物碎屑灰巖到深埋藏階段后期。由于溫度壓力高,粒間水及層間水溶有較多的Sr、Ca、Si、CO2 等,可能因蒸發或比重等因素,先是造成Sr2+ 過飽和,與SO32- 結合生成天青石,并長大為粗晶,具完好的板柱狀晶形。之后,由于組份的不斷變化,早期形成的礦物被后期礦物交代,發生菱鍶礦交代天青石,玉髓(石英)、方解石交代天青石、菱鍶礦等,交代強烈甚至完全取代,僅保留菱面體假象。由此得知湖北菊花石是通過重結晶—交代作用形成的。
以上事實說明了菊花石產出于生物碎屑灰巖中,且成帶狀分布,這無形之中給我們尋找菊花石帶來了指引和便捷。通過菊花石的地質產生,巖石特點以及它的成因能更好的剖析它的美,能更好的了解它的石質細膩,軟硬適中,易雕琢。它黑白分明,千姿百態的花形令人賞心悅目,優雅高貴,是人們喜愛與收藏的珍品。
三、結束語
奇石作為自然天成的藝術品,是人渴望返璞歸真的理想追求。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文化層次也不同,因此,對同一塊石頭會做出不同評價!玩石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現象,所以,它是和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和文學藝術緊密相連。奇石恰是渾然天成的藝術品,所以,追求自然無為恬淡寧靜是賞石核心理念。賞石者在觀賞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是忘掉塵世的紛爭和噪雜,在石頭中尋找一片心靈的凈土,獲得精神的寄托。薈薈眾生,玩石頭者萬分之一,賞石文化仍然是小圈子的文化也,人的審美趣味和層次不同,觀念差異大也,所以,賞石文化博大精深也,非一言可盡!
參考文獻:
[1]《賞石美感之我見》 Chiara Padrini 意大利
[2]《中國觀賞石的審美理論》 賈精一
[3]《國際盆栽賞石雜志華文版》 2010年夏季號
(作者單位:南京市莫愁湖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