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工作作為服務發展于社會的有益事業,是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社會工作的開展可以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消除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當前,贛南老區迎來蘇區振興計劃的大好機遇,社會工作的開展應以此為契機,使之與傳統的紅色蘇區精神相結合,共同指導服務老區,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關鍵詞:贛南原中央蘇區;社會工作
二0一二年六月,針對贛南地區經濟發展明顯滯后,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贛南蘇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社會工作作為服務社會、發展社會的職業和專業,它是以利他主義精神為指導,科學的助人技巧為基礎,幫助個人、家庭、社區解決困難的助人服務活動和專業學科。社會工作在化解社會矛盾、維持社會次序、保障社會安全、促進社會和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將社會工作專業與“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相結合,把社會工作引入社會制度中,共同服務于贛南老區的社會主義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贛南原中央蘇區社會工作發展的困境
贛南原中央蘇區作為新中國的發源地,一方面傳統的紅色蘇區精神一直得到傳承,另一方面社會工作算是一個新事物,加上老區經濟、教育發展明顯滯后,對社會工作本土化缺乏研究,從而導致社會工作對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經濟滯后制約社會工作的發展
與全省和全國的發展相比,贛南老區仍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經濟發展基礎十分薄弱,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社會事業發展落后,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
(二)社會工作的社會認知度不高
在贛南蘇區,社會工作的社會認知度不高。社會工作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首先,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精神為指導,“助人自助”為宗旨,是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解決社會問題的助人服務活動;與傳統的醫患治療方式、施舍者工作方式相比,社會工作把求助者看成是弱勢群體,同時也認為他們每個成員都是健全的、有潛力的,更需要改變的是個體外部的環境。其次,社會工作還能積極的發揮其作為一個廣泛多樣組織在增權使能方面的巨大優勢。它不僅可滿足社會目標群體的需要,也可提高公民的社會意識,為社會消除不安定因素,保障人們生活需要,促進社會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當前社會工作專業的教育發展及社會工作者在贛南蘇區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邊緣化地位,使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基礎極為薄弱。
(三)政策制定者對社會工作的忽視
在現實社會中許多社會問題并非由社會群體、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社會政策缺失、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社會工作者是從事基層服務工作,與社會底層群眾、弱勢群體有著廣泛而密切的接觸,他們非常了解社會群體的需要及其遭遇的實際問題,且在立場上也堅決維護他們的利益。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化解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吸取了寶貴的基層經驗。遺憾的是,目前贛南蘇區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和工作取向還近于微觀層面,并沒有注意社會工作在政策構建中所呈現出的優勢和使命。在實際的工作中,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社會與政府之間權力之間的不相協調,使專業社會工作者很難充分發揮其政策影響人的的角色。
二、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具體措施
社會工作要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發揮其優勢,必須結合贛南蘇區的當地實際情況來進行,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營造社會工作發展的環境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實現社會工作福利功能的必要條件和基礎。所以必須堅持改革開放,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指導,不斷推進贛南十八縣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拓創新,構建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格局,為社會工作的發展創造良好經濟條件。
(二)強化蘇區精神及社會工作的宣傳
民政、教育等部門應與當地高校、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共同致力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研究工作,以培養更多高質量的社會工作人才。同時應做好宣傳工作,保證城鎮社區、農村社區對社會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最終將社會工作理念與紅色蘇區精神相互結合,共同為贛南老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添一份力。
(三)完善社會工作綜合性政策法規
社會工作政策法規的缺失不僅是贛南蘇區的問題,同時也是我國社會工作面臨的普遍性問題,應當引起的重視。
社會工作在中國正處于發展初期,特別是在經濟相對滯后的老區,無論是在宏觀制度建設方面還是具體的微觀實施層面,社會工作都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但隨著贛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同時社會工作的發展也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地政府應抓住振興贛南的大好機遇,全面推進社會工作服務,建立健全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積極培養公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從而使社會工作的開展為經濟社會振興發揮巨大作用。
(作者簡介:劉之兆,男,江西瑞金人,西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劉濟澄,男,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法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