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法治節目是近年來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一檔專題性節目。我國法治類節目的制作,由于其題材的特殊性,在一些涉及人身傷害、違反倫理道德,甚至構成犯罪的反常性和反常態的人和事時,節目往往會進行“回述”和“模擬”,“情景再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章就“情景再現”這一表現手段提出一些認識,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法制節目;情景再現
目前關于“情景再現”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綜合諸多對于“情景再現”的描述,筆者認為:“情景再現”實際上是通過對事實的一種模擬,使新聞事件更清晰地展現在受眾面前。由此可見,“情景再現”是一種方法、一種工具,而不是目的,它的產生是為新聞節目服務的。
一、“情景再現”用于法治節目的可行性
關于“情景再現”在新聞節目中的運用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有些學者認為“情景再現”違反了真實性的原則,是對新聞特性的一種顛覆。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把“情景再現”和新聞本身的角色定位相混淆。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中提到,“新聞真實是要求新聞報道不違反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而不是要求每一條新聞都必須完整的反映出事物的本質”,這給我們運用“情景再現”提供了理論指導。當屏幕上出現“情景再現”幾個字的時候,它是在提醒觀眾這不是現場,也不是新聞資料,而是對真實的模擬和情境的再現。
二、“情景再現”用于法治節目的重要性
(一)“情景再現”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現場
新聞發生后,現場已經不再,如果硬要百分之百地復原現場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事件當事人或者記者的文字稿都不可能達到對現場的完全吻合的描述,而“情景再現”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例如,筆者曾做過一個高中生騎車搶奪過路婦女背包的案子。由于事發當時情景已不存在,所以此案就用了“情景再現”的方式來彌補畫面的不足。筆者找來一男一女兩位同事,一人騎一輛自行車。女同事模仿被搶的女青年,男同事模仿搶包的高中生。攝像從不同方位對“搶包”的過程一一進行拍攝,使這期節目有了很強的現場感。
(二)“情景再現”可以增強電視的可視性
“情景再現”是符合電視特征的表現方式。電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通過畫面反映內容,一些復雜的事件或者現場感很強的事件,通過文字敘述是很繁瑣甚至很困難的,而通過“情景再現”則可以使整個節目生動起來。筆者曾做過一期代朋友保管古書而產生糾紛的案件。李先生為朋友趙先生無償保管兩箱古書在自己家中,沒想到樓上發水流至自己家中,竟將兩箱古書全部浸濕。因為這些古書是趙先生珍藏多年的心愛之物,為此,趙先生幾次三番要求李先生賠償,雙方一直爭執不下。由于這些古書被趙先生拿回,拍不到那些場面,而筆者的一位朋友正好有很多古書因為潮濕而正在晾曬,所以,筆者找了兩個大紙箱子前往朋友家中拍攝。這下,古書被淹、晾曬等過程被詳細記錄下來,使節目畫面形象逼真,增強了節目的可視性。
(三)“情景再現”可以強化節目的感染力與沖擊力
“情景再現”的最大優勢就在于通過還原現場,讓受眾對于事件有一種全角度、全方位、全視線的感知,有一種參與感、辨別感以及沖擊力。有一次,一位婦女咨詢她因燙發而使頭發掉光的一些法律問題。筆者認為這件事很典型,就用電話采訪了這位婦女。而后,筆者找來一位長頭發的同事,讓她扮作這位婦女,筆者親自扮作發廊人員給這位同事“燙發”。拍攝完“燙發”,又找來幾位同事扮作這位婦女的家屬,拍攝了“家屬”跟發廊人員爭執的過程。這樣,使整個事件完整清晰地表現出來。
三、在法治節目中運用“情景再現”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把握真實性原則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因此,“情景再現”在使用中必須把模擬和表現真實作為第一要務。有一些人為了把片子做得好看,對于事實添枝加葉,使其失真,有的記者和編導本身工作態度浮躁,對于細節不加認真考證,使表現的內容失真,這樣受眾就會對于“情景再現”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二)拍攝要講究有度
要想“情景再現”令人真實可信,對攝像技巧要求也很高。攝像記者要拍好“情景再現”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要選擇事發時的場景。場景是最不易失真的,由于場景只有客觀的“物”,而沒有主觀的“人”,因此其真實性最容易保持,也更容易被人接受。(2)情節要運用得當。“情景再現”是為了把事情展現得更為清楚,幫助受眾理解內容,突出現場感,它的情節敘述不一定完整,主要是看與內容的配合。(3)細節要把握有度。現場重現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而當事人的表現語言都無法復制,只能允許差異的存在,但應該盡可能地縮小差異,最大限度地模擬,一定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人物的選擇要盡量讓人感覺舒服可信,并且表現自如,不夸張做作。(4)關于鏡頭的運用。多用客觀鏡頭,少用主觀鏡頭。“情景再現”的主角是情景而非人,不要刻意突出進行模擬重現的人,而是以展現事件發展過程作為第一要務,不要過多地去表現人物的個性風貌。
總之,“情景再現”的拍攝需要揚長避短,凡是影響到受眾對真實性懷疑的元素盡量少用。只要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事件,“情景再現”在法治節目中是一個不錯的表現手段。
(作者簡介:馬 琨(1972.7-),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大學本科,唐山電視臺生活服務頻道,四級剪輯,主要從事新聞采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