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關鍵詞:五位一體;全面建設;科學發展
一、五位一體總布局的要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五位一體總布局標志著我國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五位一體總布局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依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有機統一,對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意義重大。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五位一體總布局的發展脈絡
“五位一體”總布局不是憑空的理論創造,而是中共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有一個完善過程。從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到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一個中心,三個堅定不移”(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一個認識上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兩個文明”建設。
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要全面發展,并強調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全面發展的綱領目標和政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出發,對四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了系統闡述,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這是對現代化發展認識的又一次提高。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寫入黨的章程。
胡錦濤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完整闡述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五位一體”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內涵
“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提上黨的報告中,也是有其深刻的現實背景的事實上,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迫在眉睫的挑戰。
環保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年均增速約30%。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將環境問題與違法征地拆遷、勞資糾紛一起,稱為中國當下引發群體事件的“三駕馬車”。
十八大報告中表示,要“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五位一體的新布局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產生的,更加強調均衡、可持續和以人為本的發展。
四、五位一體總布局的落實措施
把握五位一體總布局,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相關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在經濟建設方面,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發展后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政治建設方面,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約束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社會建設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作者簡介:陳 述(1973—),碩士,講師,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教師,德宏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團隊負責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科學社會主義、滇緬印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