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斌(1914~1996),河北省蠡縣梁家莊人,享譽中外的文學大師和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其代表作《紅旗譜》被譽為“一部描繪農民革命斗爭的壯麗史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而梁斌從親身經歷中提煉素材,為專心寫《紅旗譜》三次辭官的故事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1930年,梁斌考入保定第二師范學校,寒假回家參加了反“割頭稅”的斗爭。蠡縣農民有過年殺豬的習慣,豬肉一部分自食,一部分賣掉。國民政府巧立名目,殺豬收稅,橫征暴斂,農民忍無可忍。1931年1月15日,中共博蠡中心縣委書記王志遠帶領200余名農民上街游行示威,開展反“割頭稅”斗爭。憤怒的群眾砸了征稅所,并到國民黨縣政府請愿。政府迫于壓力免去當年的“割頭稅”。梁斌后來在《我的自述》中說:“這次宏大的群眾運動,是我第一次見到世面。”此事成為《紅旗譜》的一個素材。
九一八事變后,保定二師學生在中共保屬特委領導下積極進行抗日宣傳。1932年4月,國民黨教育廳宣布解散二師,因病回家治療的梁斌按黨的指示返校,聽到返校的同學被國民黨軍警包圍的消息,積極串聯同學援助被包圍的同學。7月6日,軍警向愛國學生開始了血腥大屠殺,打死學生8名,重傷4名,逮捕50多名,并將4名被捕學生殺害,造成聳人聽聞的“七·六慘案”。二師護校運動和“七·六慘案”對梁斌影響極深,他說:“這是我一生難忘的。”
1932年8月,梁斌家鄉發生了著名的高蠡暴動,這是一場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斗爭,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創建軍隊、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暴動最終被鎮壓,47人壯烈犧牲。高蠡暴動的經歷和見聞對梁斌的生活和創作再次產生很大影響,1933年他到北平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創作了以高蠡暴動為題材的小說《夜之交流》,這部小說已具有了《紅旗譜》的雛形。
1937年春,梁斌回到蠡縣,先后任蠡縣救國會委員、冀中區新世紀劇社社長、游擊大隊政委、中共蠡縣縣委宣傳部長和縣委副書記等職。1948年,梁斌南下任襄陽地委宣傳部長兼《襄陽日報》社長。1952年,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親自點將讓梁斌調武漢任新《武漢日報》社長。無論轉戰到哪里,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畫面始終強烈刺激著梁斌的創作欲望,然而政務纏身,心不寧靜,他決心辭去正局級官位,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那段歷史。
1953年,他向組織提出“回到北方去創作”的辭官要求。北京中央文學講習所所長田間聽說梁斌這一想法,希望他能到講習所工作,并告訴他這是一個閑差。梁斌非常高興,立刻回信:“我同意,請即刻發調令。”由此,梁斌便調任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機關黨支部書記。但當時許多領導都在講習所講課和辦培訓班,接待事務仍很繁重,梁斌再次提出請辭。他找到華北局組織部任領導的同學陳鵬,陳鵬說,到天津去吧,去當副市長,也可以同時搞創作嘛。梁斌不想做官,只想專心搞創作。見梁斌態度堅決,陳鵬說:“去吧!要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寫出來,我們犧牲了多少同志呀!高蠡暴動,二師‘七·六’慘案,血債累累呀!寫上,寫上,都寫上!”說著,動了感情。梁斌說:“好!我一定把它寫上,如果我寫不好這部書,無顏見家鄉父老……”
經過三次辭官,梁斌終于如愿以償,到河北省文聯掛了個名,從此在省文聯院內的一間小平房里專心致志進行創作。他列出人物表,設計了每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拉出《紅旗譜》的大致輪廓;他到高陽、蠡縣走村串戶訪問當年參加革命斗爭的老同志,把全部身心沉浸在創作境界里。《紅旗譜》中的人物,幾乎個個都有生活原型,想到那些與自己同生死共患難的同學、戰友和農民兄弟,梁斌常常潸然淚下甚至失聲痛哭。這一時期,梁斌的創作欲和靈感達到高潮,他每天早晨3點起床,一天要寫十來個鐘頭,早飯常顧不上吃。冬天,他常常因寫得上勁而忘了給火爐添煤,凍得手腳發麻;夏天酷熱難耐,汗水滴滿稿紙,他把被單蘸上涼水,掛在屋中降溫,用冷毛巾擦頭、擦身,有時干脆把兩腳沒在桌下的冷水盆里……
1954年末,《紅旗譜》草稿終于完成,隨后梁斌又用兩年多時間修改。1957年11月,33萬字的小說《紅旗譜》終于出版了。
《紅旗譜》一問世就轟動了文壇,茅盾將《紅旗譜》贊譽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郭沫若為《紅旗譜》題詞“紅旗高舉乾坤赤,生面別開宇宙新”,并題寫了書名。《紅旗譜》先后印刷20多次,累計發行500多萬冊,并改編成同名話劇、京劇、評劇、河北梆子、電影和電視劇,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之后,《紅旗譜》成為梁斌畢生的情結,他淡泊名利,含辛茹苦,幾十年筆耕不輟,1963年,《紅旗譜》三部曲的第二部《播火記》出版,1983年,第三部《烽火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