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作為公司的股權代表之一,在公司的治理和經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但是,在企業的實際運營過程中,為保障企業正常有序的經營,也需要明確董事長的權利邊界、規范董事長的管理和決策行為,否則極易將企業陷入專制和獨裁,不僅不能很好地發揮公司治理體系的價值和作用,而且也容易為企業的發展埋下重大的隱患。要規范董事長的權利首先要明確董事長的權利來源。總體而言,董事長的權利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授權型”的董事長;二是“實權型”的董事長。
所謂“授權型”董事長,主要是大股東授權指派的董事長,比如國資背景企業的董事長,民營企業受大股東委托、但個人持股有限的董事長。此類董事長的權利來源,更多是大股東層面的授予,在實施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時,也更多地執行和貫徹授予其權利的利益主體的意見和要求。
而“實權型”董事長,主要是指企業的創始人、大股東,由于股權比例的因素、與企業先天聯系等因素擔任董事長職位。由于企業發展的歷史和個人的魅力,此類董事長更容易獲得較大的管理和決策權限。畢竟,從企業的歸屬和個人的能力方面,都決定了此類董事長的管理地位和對企業的影響力。
實際上,對上述兩類董事長而言,第一類董事長因為權利更多來源于授權,因而也多會受到相應的約束和監督。真正容易發生權利邊界不清、權限范圍過大的,恰恰是第二種“實權類”的董事長。董事長權利過大,最重要的是傷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對企業的發展帶來潛在的危險,這是要高度關注的。
一般而言,對董事長權利的約束和監管,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機制。
公司章程的約束。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依托。對于董事長權利的制約,可以通過公司章程的制定,以成文的約法明確董事長的權利邊界。從而,以此為核心參照,有效地規范和制約董事長的行為。
定期的匯報機制。對董事長的工作制定定期的匯報機制,要求其定期將相關的工作向股東會或上級機構進行匯報,股東或上級機構亦可根據匯報的內容,對董事長的相關工作給予評價。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體現股東或上級的管理地位和管理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監督和制約、甚至是懲處董事長的行為。
定期監控機制。股東和上級機構,通過定期的巡視或“管理審計”,監控董事長的工作行為,從而防止董事長權利的無邊際擴張和濫用。
董事會層面的民主制約。董事會是公司進行決策的核心平臺,作為董事會的核心成員,董事長的很多工作需要依托董事會開展。因而,加強董事會層面的議事規則、決策機制建設,發揮董事會層面的民主制約機制,也是約束董事長權利的重要選擇。
當然,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從股權角度來說,絕對大股東的董事長,其擁有的權利,其對企業的控制力、對董事會的影響力,從法律角度都是合法合規的,需要關注的是程序正確的問題,是尊重其他股東利益、尊重小股東表達機會的問題。同時,那些因為歷史原因、個人魅力而獲得強勢地位的董事長,在其決策過程中,重要的是通過合適的機制和體制,為其提供輔助參謀,降低決策風險、避免因獨斷而影響企業的經營。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也要注意決策效率和民主機制的相互協調和統一,不能片面地尋求民主和平衡,從而導致決策效率的低下。因而,對于董事長的權利約束,也是要加強權責利的平衡,既保障授予一定的權限,又建立相應的監督和懲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