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董事會到管理層,經常被混淆而又有區別的是創新和創意的差別。創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創意是creative。兩者含義不大一樣。舉例來說,蘋果是創新,三星是創意。蘋果是從無到有,發明觸屏出來;而三星是在此基礎上把屏幕加大,在蘋果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我認為這是創意。再比如,facebook、twiter是創新,基本是從無到有,微信對我來說是創意,把現有的東西整合包裝一下,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有些企業的成功需要創新,有些企業的成功需要創意。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需要的是創新還是創意,因為配套的相關業務模式是不一樣的。
在那些需要創新力度很強的公司或領域,研發的特色就是要提前投入,之后可能研發出一些東西,也可能會失敗。可見研發是有一定的風險的,提前的投入未必就一定會開花結果。提前投入需要人才,有些技術含量高的企業還要找來一些科學家,這并非一朝一夕得來的。因此作為一個企業,資金運作及業務模式如何設計就很關鍵,要實現既可以促進提前投入,又能夠承擔風險。此間,企業應以細致的設計來提高成功概率,比如市場的需求、產業鏈的整合等,這也是創新的一個必要條件。
創意則不需要提前進行大比例的研發投入,而是需要一個很快的市場反應;不需要從無到有,而是需要從有的當中了解到還有什么缺陷。比如,微信就是想怎樣提升使用者的體驗,來整合現有的社交媒介。
回到國內,我JHWLOKgUnZFnRWrDI8NTnA==覺得有必要把這兩個概念細分開來,創新不一定是我們成功的唯一道路,創意也可以。不過在某些領域,我們是要創新的,要有這個決心去投入,政府或董事會要考慮可以做怎樣的決策來促進創新。如果企業要創新,是否對失敗能有一定的容忍度?不可能既要創新又讓人不敢嘗試。
為什么西方國家比亞洲國家總體來說更具有創新性?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在于教育體系。西方的教育體系鼓勵人們去挑戰現有的理論和做法,不強制你去接受。而在亞洲,我們從小被教育不去挑戰現有的體系、長輩的理論等,認為那是不禮貌不尊重的行為。上面領導交代下來只要照做就好了。潛移默化的,把用于挑戰的勇氣和理念給淡化了,甚至是磨滅了。
因此,公司管理層要意識到,員工不是不想創新,而是沒有這方面的基因。管理層可以在后天做些怎樣的彌補呢?作為公司管理層,要考慮怎樣鼓勵自己的員工,怎樣去判斷失敗是可以接受還是不可以接受的,是好的失敗還是壞的失敗,在組織架構、激勵機制、人員招聘等方面有沒有想象空間。有沒有機制可以引進一些外腦?組織架構設計是否促進本地人才和外地人才的融合?這樣才能碰撞一些火花。
在當下的經濟轉型周期,過去的盈利模式在未來將不復存在了。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對企業家管理層而言,過去成功的訣竅在未來不一定是行得通的。企業如果想要在未來持續成功,今天就要為未來做改變或準備。其中一個就是創新或創意配套的部署和條件。這是董事會要推動管理層去分析探討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等到問題來了就已經太遲了。用功在平時。
需要指出的是,對創新或創意的未來預期一定要合理。一下子都創新或創意起來不現實。重要的是怎樣可以通過一些成功的案例,促進企業的創新。政府在其中要有所作為。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政府定期撥款給企業,用來投入研發。企業投入研發的錢有一定的比例是政府撥款。其中有些行業是政府想鼓勵發展的。只要符合條款,甚至前面幾年的研發投入,政府是百分之百完全資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