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參照歐美成熟市場的內控水平給國內企業整體打分的話,可能我們的內控水平還是處于初級階段,整體上還是不太合格的。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商業環境、商業文化不規范。中國很多企業的交易是關系型交易,很多交易本身就不太規范。不像美國公司比較依賴合約,依賴市場和法律機制。
政府行為不規范。政府行為也是商業環境的一部分,會影響企業的行為。中國目前的政府行為、企業經商所面臨的政策環境等,不完全是市場化的行為。有很多企業需要和政府打交道,有些政商關系比較密切,還有一些企業可能會利用政府的關系去尋租,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灰色和不規范的地帶。從這個角度講,公司的管理層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行為都很難規范起來。
公司治理水平不足。財政部的內控規范本身非常詳細、非常好,借鑒了美國薩班斯法案和國際上的一些做法。有些企業可能有動力去實施,那些規范對其很有幫助。但未必所有企業都有動力實施,這與企業的公司治理情況有關。如果公司治理不好的話,企業就沒有動力規范自身的行為。事實上對一些企業而言,如果按照財政部的要求來做,很多事情做不了。
改善企業的內控,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凈化商業大環境。提高企業內控的整體水平,需要政府首先規范好自身的行為。在一個商業環境不太好的環境里,企業一定是不太規范的,社會上不規范的行為比如灰色交易太多的話,企業的內控也很難好起來。如果整個社會的誠信規范意識差,投機氣氛比較重,企業很多的交易,內部的管理是很難規范的。說到底,大環境非常重要,大環境建設不僅需要企業去推動,還需要政府在法律規范、行為規范方面完善。很多中國企業不重視內控,是因為商業文化和商業模式還沒有發展到成熟市場那一步。
其次,企業自身完善治理。在不規范的環境里,其實還是有些企業是規范的。有一部分企業其實還是挺國際化、挺規范的,比如有些比較優秀的民營企業甚至是國有企業。只要內控能夠幫助其實現公司價值,有些企業還是有動力去推動的。一家企業如果內控不規范,是很難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
在一個好的環境里,一個內控好的企業,是有長期價值的,會更容易勝出,不容易出問題,相對來說,公司的風險可以降得很低。所以同樣的盈利能力下,在股票市場上定價也會更高。但是一家內控好的企業在一個差的環境下,可能就面臨兩難的困境。比如說,中國很多企業偷稅漏稅,內控好的企業就要考慮到底要不要這樣做,別人去做,自己不這樣做,自己可能就會失去競爭力了,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例如,外資企業來到中國后,看到中國的企業有很多的方法來逃稅、避稅,那么外資企業敢不敢也這樣做呢?如果按照其全球規范的話,是不能這樣做的,但是如果不做的話,其競爭力就會明顯的下降。雖然其產品質量是高的,但是其成本高,別的納稅少的企業可以定價很低。
在一個不好的環境里,內控差的企業反而更有可能勝出。因為內控差的企業什么都敢做,什么都能做,敢于冒險,敢于游走在灰色地帶,在一定的時期內,這樣做的企業反而可能是更有競爭力的。
所以,誠信和規范的商業大環境非常重要,沒有一個好的大環境,企業也沒有太多動力去加強內控,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中國企業整體的內控水平,既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努力,更有賴于商業環境和政府行為的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