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中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被視為花瓶,不少獨董也甘于做花瓶。然而,一家身陷同業操戈的機械上市公司日前曝出的國內首例由獨董發起的獨立調查,讓市場為之一震。
該公司獨董解釋調查動機時表示,“從事件一開始我們就高度關注……作為獨董,我們需要代表小股東對公司進行監督,了解公司管理層是否合法合規經營,我們擔心的是,小股東權益在其中有沒有受到損害。但由于對雙方諸多說法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無從掌握,因此我們選擇引進獨立的第三方解決信息不對稱,以維護好小股東的權益?!?/p>
2000年8月16日中國證監會頒布《關于在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的指導意見》以來,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已經實施逾12年。獨董獨立調查究竟意義何在,能否成為上市公司獨董真正獨立履職、發揮作用的突破口?目前這樣的調查,面臨著哪些挑戰?在上市公司治理從合規到高效的轉型中,獨董制度需要進行怎樣的完善?本刊就此對5位獨董進行了采訪。他們是: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吳弘(友誼股份、海立股份等公司獨董),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教授戚聿東(華夏銀行、中通客車、華能國際、中國服裝等公司獨董),上海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百聯股份、宏圖高科等公司獨董),天健光華咨詢公司總經理楊曉明(歌爾聲學等公司獨董),北大縱橫創始人王璞(中國化學、中國軟件、廣東高速、積成電子等公司獨董)。
《董事會》:長期以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一直被視為“花瓶”。對于國內首例由獨董發起的獨立調查,你覺得有必要、有意義嗎?
吳弘:社會上一直存在著戲稱獨董為“花瓶董事”、“簽字董事”等偏頗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獨董行權環境艱難、不獨立等問題,但事實上,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獨董還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能力來發表自己的意見,阻止或糾正違規行為的。
這次獨董針對媒體傳聞對公司進行獨立調查是有必要的,這既是獨董積極應對公司危機、履行職責的體現,也是對“花瓶董事”說法的一種有力反駁,具有一定的宣示作用。獨董調查能夠以其專業知識以及獨立的判斷為公司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協助管理層推進經營活動,從而有利于公司提高決策水平,改善公司聲譽,提高公司價值。相信這家公司的獨董此次調查在規范公司行為、改善公司聲譽、維護公司利益、保障中小股東權益方面會有一定的作用。
王璞:獨董做獨立調查是好事,大好事,應該鼓勵獨董從各個角度創新工作方式、工作重點。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要關注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利益。獨董出面,如果不能拿出公正的調查結果或判斷,就有違獨董的要求,等于欺騙了股東,性質是非常嚴重的。他們既然敢站出來做這件事,我覺得是出于對公正的信心,畢竟做這件事被千萬雙眼睛盯著呢,這需要何等的勇氣。
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以及獨董的專業素養,決定了他不再是花瓶了。有獨董說他自己是花瓶,那是他自己愿意當。
楊曉明:獨董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做一個姿態,是個好事。不過關鍵問題是,獨董到底獨立不獨立?客觀上講,中國的獨董是不獨立的,這種不獨立也不僅僅是在中國。因為制度設計有問題:有人給你發薪,而你很獨立,這在理論上是不成立的。如果他們真是站在一個公立的角度來做,我覺得是好事。
戚聿東:獨立調查非常有必要。因為當媒體報道事件涉及本公司形象和整體利益時,正是最需要獨董發揮“獨立”調查并提供“中立”意見等職能作用的場合。此舉會促進獨董積極履職。當然,至于說從此有助于獨董擺脫“花瓶”形象,不敢期待。只能說“有比無好”,涓涓之水,匯成江河。
《董事會》:不過,目前的現實整體環境不是很有利于獨董行權,你對獨立調查的效果樂觀嗎?
吳弘:我感覺獨立調查效果會打折扣甚至無功而返。
首先可能遭遇公司不配合調查的情況。出于某些利益維護,公司可能會阻礙獨董及其聘請的審計調查人員的工作,比如不提供或不全面提供相關資料,阻礙相關調查人員及時進場工作。
信息不對稱也是個問題。獨董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管理,其履職方式,多是通過參加董事會會議和委員會會議,閱讀定期報告、臨時公告。可見其獲取信息的方式基本是由公司提供的,該途徑是特定而有限的。如果公司對這些信息進行歪曲,將會使本來就范圍狹隘的信息變得無用武之地,甚至導致獨董據此作出錯誤決定。
再者,獨董自身的獨立性存在著不足。獨董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就是獨董的獨立性,只有這樣,獨董才有可能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及時制止、糾正控股股東、高管人員損害公司利益、損害中小股東權益的行為。但目前對獨董的任命多是由大股東起決定性作用,又或者獨董與大股東之間存在著校友、師生等利益性或非利益性關系,導致獨董在面對公司違法違規行為或侵害中小股東利益事件時選擇緘默、放任或者辭職,較少表達鮮明的反對意見。此外,獨董的履職狀況可能不佳,比如由于工作繁忙而無法親自出席董事會,參與決策、實施監督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到充分保障。
楊曉明:以目前獨董的資源、能力、權限,恐怕很難調查清楚,警方都不一定能調查清楚。即使真調查清楚了,到時候發表的結果是不是公允的?獨董站在什么角度來說?事實是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詮釋的。
戚聿東:這樣的調查恐怕很難做到全面、客觀、公正。一方面,此次獨立調查畢竟是中國首例,沒有可供直接參考借鑒的案例。另一方面,四位獨董畢竟是同一家上市公司的獨董,面對“老對手”之爭,沒有什么制度和機制保證四位獨董“胳膊肘不向里拐”。再者,該調查事項很多都屬于司法事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兩家“老對手”結怨已久,積怨甚深,原因和結果都高度不確定,很難界定清楚。另外,調查中內外部干預一定很多,獨董壓力重重,是否會扛得過去,都很難說,甚至感覺最后調查結果有可能不了了之。
至于獨董采取行動,這要視什么樣的“調查結果”而定,要看真實的調查結果對哪一方有利而定。如果對所供職公司有利的話,相信獨董將會不遺余力地采取行動,以此維護上市公司的整體利益和股東利益。反之,獨立董事除非集體辭職,否則沒什么行動可采取的。
沈晗耀:獨董比執行董事、股權董事相對獨立一點,但對公司外面的人來說獨董畢竟是公司的一分子。對于公司和外界有利益沖突的,獨董是利益相關方。如果獨董本身就拿公司津貼,費用又由公司出,那么調查的客觀性就很難說得清,估計調查也不太會有結果。
《董事會》:從操作層面看,獨董調查似乎困難重重,挑戰不斷,比如說調查費用的來源。
戚聿東:理論上沒有什么障礙,就是實際操作上障礙重重,最主要的還是獨董與高管層同屬一個董事會,利益一致,關系密切,不好意思動不動就搞獨立調查。如果上市公司不真心實意配合調查,公司管理人員會有很多辦法設置“技術性障礙”,使得調查結果進展緩慢或根本無法取得實質效果。老是這樣,獨董也只好辭職了。我的體會是,在這類問題的處理上,董事長的態度很重要。
沈晗耀:大股東選聘獨董,中國又是人情社會,只要大股東、公司高管不太過分,獨董也不會太計較,這是正?,F象。碰到原則問題,獨董自然會提出來。我認為,涉及公司自己內部事情的獨立調查,公司自己出費用;涉及有外部性的、資本市場的重大事件,比如股價波動的,就不能公司本身出費用,應該由監管費出,保障市場公開公平公正運行。這條做好了,可能對獨董的獨立性有幫助。證監會的監管費每年可能幾十億,卻始終沒有用。你們媒體可以質詢,錢到底怎么用的?
楊曉明:關鍵是調查費誰出?這個問題搞清楚很重要。證監會能出監管費嗎?這個費用彈性很大的,因為中國的獨董可以調查的東西太多了。假如遇到類似的事,我會配合做獨立調查,但我牽頭做獨立調查不太現實,因為獨董大多是教授、專家,他們對現實到底了解多少還是疑問,又有多少財力、物力、人力來調查——如果涉事公司給獨董提供資源,他能獨立嗎?
王璞:由于擔心政府官員受賄,我們就不要官員了?公司出錢給獨董做調查的道理是一樣的。現在的獨董,基本是在社會上比較成功、有影響力、有專業造詣的人,尤其證監會這些年對獨董的教育、培訓很到位,法規體系相對健全,內因和外因同時決定了獨董會相對客觀公正,不會輕易弄虛作假。獨董里面的蛀蟲,一定比腐化的官員比例低。假如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認真去做獨立調查,有機會的話我會發起。
《董事會》:獨董調查是一扇窗,為了讓獨董有更好的履職空間,你有什么可行的建議?
王璞:現在的獨董津貼,坦率說微乎其微。能不能把獨董的收益跟公司長期效益掛鉤?可以在獨董離任后兌現。激勵到位后,獨董就會對企業的核心命題——短期和長期的股東回報負責。
獨董是決策者,股東把決策權給了董事,就是為了讓他們提高公司效益,所以獨董應該拿風險收益,應該跟效益掛鉤,這是非常簡單的邏輯。銷售員都有提成政策,減少固定部分,增加效益部分。為什么一些獨董當“花瓶”?不是法律法規沒賦權,企業阻撓、欺騙他,是因為動力不足、沒有激勵,只拿固定薪酬,所以自己當“花瓶”了。我覺得大多數獨董都會愿意拿風險收益,因為他們不缺那點津貼,希望有風險收益。如果把獨董拿風險收益這件事呼吁成功,就太有意思了。
戚聿東:獨董要徹底擺脫“花瓶”形象,需要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公司治理文化建設,需要獨董、公司管理層以及監管層共同努力。
楊曉明:目前中國公司獨董本身處境尷尬,證監會又沒有一套真正確保獨立性的機制,包括薪酬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獨立性的基礎不存在,做獨立調查很難讓人信服。建議通過制度設計,確保獨董跟上市公司是獨立的,薪酬跟上市公司無關。
吳弘:上市公司治理是系統性的工作,不應寄希望于一項孤立的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不僅要進行股權結構的調整,還要完善各種監管機制,獨董制度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為了更好地保障獨董履行職責、有用武之地,建議采取四個措施。首先是健全配套規范。雖制定了《關于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和《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等規范,但還缺乏操作規則,應制定配套的《獨立董事條例》及《董事執業規則》,進一步保證獨董依法正常履行職能、約束獨董行為。其次是建立獨董聲譽機制。獨董是社會經濟人,難免有自利的考慮,也會有在自利和聲譽之間徘徊的時候,建立獨董聲譽機制,對獨董的自我取舍有著正確的引導,有助于保持獨董工作的獨立性、公正性和客觀性。再者要施行董事責任保險制度。獨董是有一定風險,需要承擔相應連帶責任的,有種形象的說法,稱“獨立董事是一群走鋼絲的人”。而社會大眾卻普遍認為獨董只是開開會、舉舉手、拿拿錢的“花瓶”。事實上這會不好開,手不好舉,錢還不好拿。獨董責任保險制度可以確保法律懲罰的有限、可控性,鼓勵更多專業人士投入到獨董的工作中去。同時為了彌補獨董因正確履行職責而遭受的損失,保證獨董獨立性,獨董責任保險制度可以擴展到失聘董事的薪酬保障。
此外,要進一步落實獨董的知情權。知情權是獨董行使職權的前提。凡是須經董事會決策的重大事項,公司必須按法定時間向獨立董事提供足夠的資料。最重要的是要保證獨董在必要時可以聘請外部咨詢機構的權利,公司承擔所需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