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的思考:發現創業與創意的源頭》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時間:2012年11月
美國的風險企業,從開始起步到銷售額達到100億日元是第一階段,到1 000億日元是第二階段,1 000億日元以上是第三階段。公司如果發展順利的話,銷售額必定能到1 000億日元,中途止步的公司較少。
日本風險企業的成功標準金額數比美國低一位。銷售額10億日元為第一階段,到100億日元就是第二階段,發展到100億日元以后,經營者就會覺得天下唯我獨尊了。這是什么緣故呢?美國人和日本人在公司規模的走向上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二者關注的焦點不同。日本的情況是銷售額達到10億日元后,企業創立者就會很滿足于開創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一旦到了100億日元,公司規模已成,這時就會被大家競相請去演講。
美國有一家名叫Sa Ltd的流通業公司,靠著中了蓋普公司的投標迅即成長到1 000億日元的規模。因為美國特許經營制度很完善,所以中標的公司很有可能迅速發展壯大。
而在計算機領域,蘋果公司以后,又有康柏、AST、Gateway2000、戴爾等公司。Gateway2000公司創業10年規模就高達3 400億日元。Gateway2000公司是由泰德·韋特在25歲時創立的。剛開始時,泰德在南達科他州的鄉村用一部電話接訂單,按照客戶的要求組裝電腦。Gateway2000公司以此起步,在1996年銷售額就達到5 000億日元。35歲的泰德成為其領導者。
就這樣,企業攀登成功高峰的坎坷道路在日本和美國完全不一樣。無論是快餐企業、零售企業還是軟件企業,日本公司在發展到美國同行1/10的規模時就止步不前了。這是因為除了經營者自身目光短淺外,再加上銀行、報社等過早吹捧的緣故,于是資金雖不斷流入,但創業者卻喪失了進取心。創業者一旦開始接受邀請去四處演講,就會變得浮躁,想包裝自己,結果公司發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總之,即使滿足了必要條件,充分條件方面也隨時都有失敗的可能。所謂的必要條件,如前所述是指發現新的商機。除非有“唯你獨知”的獨一無二的機會,否則成功不了;即便是必要條件很明確,日本企業仍然很容易忽略充分條件方面的公司體制建設。
反觀美國企業,則積極引進專業人才,致力于打造能發展到1 000億日元規模的公司基礎;日本在這方面卻很薄弱,即使那些靠風險投資起家發展到數百億日元規模的公司,人才也很匱乏。不客氣地講,給人的感覺就是:“那種水平的人也能混成這樣啊。”不會篩選人才和培養人才,結果公司垮臺,這樣的企業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