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分析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高考常考的知識點,以2013年高考18套試卷為例,除上海卷、天津卷未考查外,其余16套都直接或者間接考查了詩詞的思想情感。
如何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看注解(題目、作者、背景、題解等),從中發現蛛絲馬跡;抓意象,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揣摩情感;抓詩眼,從某些透露作者情感傾向的關鍵詞句解讀詩歌;看典故,詩人往往借助歷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詩句,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看手法,表現手法是表情達意的方法之一。
此類題目答題時一般采用總分結構:先總說,全詩(詩歌的某些句子)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再分說,結合具體的意象、詩句分析作者感情的成因。如果作者在表達思想情感時用了藝術手法,一定要點明手法。其答題格式一般為:本詩通過(什么)的描寫(敘述、回憶),抒發(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情感分類】
根據詩歌內容的不同,我們可以將高考詩歌情感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憂國傷時類:對統治者昏庸無道、窮兵黷武的抨擊;反映山河淪喪、國破家亡(戰亂)的痛苦;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對國家民族前景的擔憂;建功立業的豪情、保家衛國的決心;韶光易逝、懷才不遇的悲嘆,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報國無門的激憤,貶官謫居的悲恨等等。
【關鍵詞】
意象:哀鴻、烏鴉、燕子、鷓鴣、草木、烽火、烽煙、兵鋒、大漠、孤煙、長河、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角聲、蓮、松柏、菊花、梅花、冰雪、鴻鵠、神器、吳鉤、柳營等。
典故延伸:長城、南冠、夜郎、碧血、化碧、金雞、黍離、商女、問鼎、逐鹿、投筆、樓蘭、抱璞、掣肘、折腰、折桂、辭第、請纓、釣鰲、還珠、金雞、獻芹、抱柱、射天狼、昆山玉、細柳營、天狼星、執牛耳、后庭花、望帝啼鵲、擊楫中流、髀肉復生等。
【高考鏈接1】
閱讀下面的宋詩,回答問題。(13年四川卷節選)
九日和韓魏公①
[宋]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③。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九日,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韓魏公,時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盞。③曲臺,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解析】結合全詩中的關鍵詞句“晚歲”“蕭蕭華發”“閑伴諸儒”與“壯心偶傍醉中來”,可以判斷詩中作者流露出的主要情感傾向為:壯志未酬的深沉愁緒和無限苦悶
【參考答案】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已頭發花白卻不得重用,佳節時愁苦嘆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憤懣。
【高考鏈接2】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13年北京卷節選)
古風(其十)
[唐]李白
齊有倜儻生,魯連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憎,顧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注釋:①魯連:魯仲連,戰國齊人,他說服魏與趙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趙國重臣
前人評此詩:“此托魯連起興以自比。”結合詩句,談談李白借魯仲連表達了自己怎樣的人生理想。
【解析】這首詩是通過吟古人以明己志,作者以魯連自比,借他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魯連“說服魏與趙合力抗秦”,輔佐平原,力挽狂瀾,倒得以“卻秦振英聲”,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而后淡泊名利,獲得了后人的褒揚。答題時,結合具體詩句,答到“建功立業”與“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熱愛自由”)即可。
【參考答案】要點一:輔弼天下,建功立業。結合詩句:“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要點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結合詩句:“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二、思鄉懷人類: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表達游子逐客的凄涼、征夫思婦的幽怨、離別思念的愁緒等等。
【關鍵詞】
標準詞:孤、悲、憐、空、獨、客、故園、相思、無情、登樓、登高、憑欄、搗衣等。
特殊節日:冬至、除夕、元宵節、重陽節等。
意象:芳草、尺素、芭蕉、短笛、鴻雁、杜鵑、沙鷗、古道、浮云、暮靄、秋風、衰草、梧桐、寒山、暝色、高樓、宿鳥、日暮、西樓、高樓等。
典故:勞歌、爛柯、雙鯉、莼羹鱸膾等。
【高考鏈接】
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13年山東卷節選)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巖石巔,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云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結合全詩分析詩人“不眠”的原因。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顯集中在文中最后兩句,比較好找,但題干要求“結合全詩”,故答題時要對文章的整體做分析說明。前六句,描寫了一幅山中夜景圖,為烘托詩人的心情作了鋪墊。“誰見無家客”一句是關鍵,無家,痛徹心扉的思鄉與回歸之愁是其“不眠”的最重要原因。
【參考答案】詩人不眠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喜愛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寫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開門惜夜景”,“惜”字表達了詩人對山中夜景的喜愛;二是思家,最后兩句中“無家客”“獨”表現出詩人的孤獨和羈旅思家之情。
三、生活雜感類: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恬淡,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諷今的情懷,青春易逝的傷感,仕途失意的苦悶,告慰平生的喜悅,親情友情的真摯,對秀美山河的贊美等等。
【關鍵詞】
意象:梅、竹、蘭、菊、雞黍、琴瑟、清泉、修竹、幽篁、松林、白鷗、墟煙、桑樹、青山、桑麻、耕夫、漁樵、蓑笠翁、野老、牧童、浣女、空山、江村、蓮舟、深巷、柴門、荊扉等。
典故:采薇、勞歌、斑馬、謝家、東籬、夢蝶、三徑、東山高臥、高山流水、白衣蒼狗等。
【高考鏈接】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13年安徽卷節選)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兩首詩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從景物與“獨宿”“ 不成宿”來看,“孤獨”是他們共有的情感。但景物表現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適,后者孤獨清冷。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動靜中體現中恬淡自適的情懷。趙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涼的,“冷”“殘”“雨”“寒”等詞語表現了自己內心孤獨引發的清冷。
【參考答案】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寒襲人。
四、長亭送別類: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等等。
【關鍵詞】
時間類意象:日暮、斜陽、暮雪、暮鐘等。
空間類意象:長亭、南浦、灞橋、古道等。
其他意象:酒、秋、楊柳、夕陽、寒砧、流黃、寒蟬、蘭舟、孤帆、煙波等。
標準詞:標題中的“送”“別”“贈”等詞語。
【高考鏈接1】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回答問題。(13年福建卷節選)
送何遁山人歸蜀
[宋]梅堯臣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①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②
【注】①杜鵑:又名子規。②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
三、四兩聯是怎樣借助想象之景來抒發情感的?請簡要賞析。
【解析】頸聯中,作者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現出對友人的關心眷念。尾聯中,作者想象友人在家擺脫了瑣事雜務,終日臨水閑居的情景,表現出對友人閑適生活的艷羨。
【參考答案】頸聯想象友人喜逢家鄉的燕子,一洗征塵,表現出歸家時輕松愉悅的心情。尾聯進一步設想友人歸家后悠閑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對友人真誠的祝福,也暗含著詩人對超脫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高考鏈接2】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回答問題。(10年江蘇卷節選)
送魏二
[唐]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1.找出詩中點明送別季節的詞語。由送別季節可以聯想到柳永《雨霖鈴》中直抒離別之情的哪兩個句子?
2.一、二兩句詩中“醉別”、“江風引雨”表達了惜別深情,請作簡要說明。
3.三、四兩句詩,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云:“代為之思,其情更遠。”請作具體分析。
【解析】第一問:“橘柚香”具有時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聯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之句。
第二問:由“別”字可以看出惜別之意;由“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江風引雨”為景語,起烘托此刻悲涼心境的作用。
第三問:根據詩句內容和“代為之思”一句可知表達技巧為想象,然后結合情感分析將想象的內容具體化;“其情更遠”意為將情感表達得更為深切,意思對即可。
【參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2.惜別知音,借酒澆愁,凄凄風雨烘托悲涼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轉為設想對方抵達后的孤寂與愁苦,通過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雙方惜別深情表達得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