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的北歐白雪皚皚,在這片美麗的冰雪地帶,有一個充滿故事的國度——丹麥。它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萬,位于北歐最南端,但比中國最北的黑龍江省緯度還高。她是安徒生的故鄉,王室的公主們以美貌聞名。如今,她有歐洲最高的生活幸福指數,在反腐敗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一,還擁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女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
47歲的施密特,是丹麥第一位女首相,行事干練、身材一流、穿戴時尚。環球人物雜志記者拜訪施密特時,更感受到她身上那種丹麥人特有的開朗、熱情、友好。
用漢語說“新春快樂”
記者的采訪,約在2月4日。采訪地點是首相府大樓頂層一個可容納幾十人的長方形會議室,緊靠著首相府辦公室。從窗戶往外看,首相府大院盡收眼底。院里有排低矮平房,是王室的馬廄,空地上還有人遛馬。想來,這也是施密特天天在辦公室看到的“風景”。
當天上午11點,約定時間一到,施密特就在秘書的陪同下準時來到會議室,只見她金發碧眼,風度翩翩,步履輕快卻不失優雅。一身簡潔、修身版的灰色西服套裙,淡紫紅色的襯衫點綴,腳上穿著近乎齊膝的深棕色高跟皮靴,把至少1.75米、又高又瘦的她,襯托得更顯高挑。走到近前,她就伸出右手,用標準的英語說“早上好!”。她纖細的十指均勻地涂著櫻桃紅色的指甲油,透出柔美的女性氣息。
施密特知道中國的春節快到了。她興致勃勃地學著用漢語說“新春快樂”,隨后發出爽朗的笑聲。她還爽快地答應記者要求,當場寫一段春節致辭。她一筆一劃地用英文寫道:“在中國農歷新年到來之際,向中國人民和丹麥的華人華僑致以最溫暖的問候!”
施密特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丹中關系一直很好。丹麥曾積極推動聯合國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兩國也從未發生戰爭,對華友好已是歷史傳統。2012年6月,胡錦濤主席到丹麥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多項協議,兩國合作有了積極進展。“去年9月,我非常榮幸去中國訪問,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參觀訪問時,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2012年丹中雙邊貿易額為94.4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2%。中國對丹麥出口約65億美元,對丹麥投資約5506萬美元,丹麥累計對中國投資22.9億美元。她說,歡迎并期待中國企業到丹麥投資,兩國在能源、環境、環保和高科技領域有巨大合作潛力。“2013年是中國農歷蛇年,我將繼續致力于加強丹中合作,期待丹中合作在蛇年結出豐碩的成果。”
高調的“個性首相”
一般而言,歐洲一些政治家比較低調,施密特卻是一位性格張揚的“個性首相”。1966年,她出身在一個富裕之家,母親是辦公室經理,父親是經濟學教授,家中兄妹3人,她是最小的。施密特11歲時,父母離異。此后,母親帶著她和哥哥亨里克住在哥本哈根一套公寓里。每到周末,母親將兄妹兩人送去和父親團聚,暑假時父親還帶他們到各地旅游。
中學時代,施密特就對政治感興趣,在大學學習的是歐盟政治。1992年,她來到比利時的歐洲學院進一步深造,并在那里遇到了后來成為她丈夫的斯蒂芬·金諾克。她的一位校友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去年秋天,施密特出席歐洲學院開學典禮,回憶校園時代的生活時,她開玩笑說,歐洲學院不僅是培養領導人的搖籃,還是讓他們找到終生伴侶的“寶地”。有傳言說,她當年上學時有一門課程考試不及格。她的老師對此不肯深談。但校友們說,即便她真的“掛過紅燈”,也不影響她當個好首相。
施密特的公公是英國工黨前領袖尼爾·金諾克。或許是受丈夫家族的影響,出身富貴的她決定加入代表工人利益的社會民主黨,開始從政。1999年,33歲的她成功當選歐盟議會議員。經過在歐盟的歷練,她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2005年,39歲的施密特回到丹麥,當上了社民黨130多年來首位女主席。
2011年,丹麥舉行議會選舉。施密特主打“改革牌”和“經濟牌”。她主張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加大政府投入刺激經濟,對富人增稅,創造就業機會,以促進經濟復蘇。她承諾:“我們不會跳上緊縮的馬車!”當時,在歐債危機影響下的丹麥經濟低迷,失業率上升,人們擔心福利政策難以為繼。施密特的承諾打動了選民。社民黨創立以來首次入閣執政。作為首相,施密特大膽任用年輕人。她任命年僅26歲的托爾·彼澤森擔任稅務大臣。彼澤森成為丹麥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內閣大臣,也是歐洲國家中最年輕的稅務大臣,上任以后大力推動了稅法改革,以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
在生活方面,施密特也同樣高調。她和丈夫及兩個女兒生活在哥本哈根最高級的社區,自己愛用“古馳”等價格不菲的名牌包。社民黨同僚甚至給她起了個綽號:“古馳·赫勒”。曾經有選民覺得,丹麥經濟不景氣,施密特的生活過于奢侈。為此,施密特曾在大選前上電視節目時,特意把一頭金發束起,化淡妝出鏡,還放棄私家車代步,坐貨車到工廠看望工人。不過,她直到當上首相,始終都沒有放棄鐘愛的名牌包。有記者“不懷好意”地提起她“古馳女郎”的外號,她禮貌而直率地回應:“我本來就喜歡古馳。我是首相,你總不能讓我看起來太邋遢吧!”
要打造“綠色經濟體”
在治國方面,施密特把目標放到了環保和可持續增長上。就任首相后,她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構想,要在2050年前讓丹麥成為完全擺脫礦物燃料的“綠色經濟體”。
丹麥是世界公認的環保先鋒。它1971年就率先設立環境部,把環保政策列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那時起,丹麥開始制定嚴格的環保政策,限制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并采取措施凈化土壤、河流和空氣。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大會更是各國領導人云集的環保盛會。施密特說,現在,丹麥的廢物利用率達到93%,大部分地區沒有空氣、土壤污染問題。能取得這些成績是因為丹麥政府設立了明確的環保與發展目標,且有一個完善的后續機制來實現目標,確保整個社會參與進來。她舉例說,解決水資源問題就不能只關注河流上游,而要觀察和分析整個流域的情況。
丹麥政府在基礎建設方面投入很多資源,重視建筑節能環保。2012年上半年,丹麥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丹麥政府多次強調,“綠色的歐盟”是丹麥在任期間的工作重點之一。當年4月,在丹麥的倡導下,歐盟環境部長會議就發展綠色經濟達成一致,認為這是走出經濟危機的唯一出路,不僅能增加就業、消除貧困,還能增強歐盟的競爭力。
施密特說:“我們力爭擺脫給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污染的燃料。當然,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但丹麥人堅定地朝這個目標努力!這一點,足以令我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