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2月12日晚,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時稱:“美國面臨著快速增長的網絡威脅。黑客竊取民眾的身份、侵入民眾的電子郵件。一些國家及企業通過此法竊取美國企業的機密。現在,網絡敵人正試圖破壞美國的電網、金融機構以及空中交通管制系統。面對對美國安全和經濟的危害,國會不能坐視不管。”就在當日,奧巴馬還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提高美國的網絡防御能力。
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媒體與政府在網絡安全問題上進行了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的渲染與炒作。《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社交媒體推特網等相繼大篇幅報道遭到來自中國的網絡黑客攻擊。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法爾肯羅斯道說:“盡管所有這些描述采用的都是中性語言,比如我們該如何應對網絡攻擊,但其根本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應對中國?’”在這一陣針對中國的喧囂中,美國媒體罕見地主動配合,與政府一唱一和。一些美國媒體自曝為了配合政府調查,甚至連媒體內的網絡服務器都交給政府進行分析。美國媒體以往很少配合政府并向其提供資料,這次罕見地配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顯示出美國媒體與政府在針對所謂中國網絡襲擊上的聯手策略。
在奧巴馬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前,美國媒體就已透露說,美國在對使用網絡武器進行秘密法理評估后得出結論,如果美國對遭遇的來自國外的一次重大網絡攻擊取得可靠證據后,美國總統有權下令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這就意味著,即便兩國尚未宣戰,美國情報部門也可以通過植入毀滅性代碼率先攻擊敵方。
人們對美國使用“先發制人的打擊”這類字眼并不陌生。美國小布什執政時期,針對伊拉克莫須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方便頻繁使用這一字眼。此次,美方在網絡安全方面再次搬出“先發制人的打擊”,便很耐人尋味。去年10月,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就提出,如果美國認為自己網絡所受威脅加劇,可能采取先發制人的行動。他還警告說,下一個“珍珠港”很可能就會發生在網絡戰場上。他甚至還把敵人的網絡攻擊的危險性上升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高度。
美國國防部在2009年成立了網絡戰司令部,已經具備了作戰能力。在美國軍費整體削減的情形下,網絡戰經費卻不減反增,預計2013年總額至少250億美元。據透露,美軍目前已經研制出2000多種計算機病毒武器,其中“芯片病毒”、“蠕蟲病毒”、“邏輯炸彈”等具有很強的破壞性。美國曾使用計算機病毒武器對伊朗的核設施發動網絡攻擊。
在美國媒體鋪天蓋地般渲染來自中國的網絡威脅后,諸多后續動作明顯劍指中國。奧巴馬政府正在準備一項新的國家安全情報評估報告,詳細說明美國受到的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網絡威脅。報告將把網絡 威脅定性為“經濟與安全問題”。該報告將凸顯奧巴馬政府對網絡威脅的關注,同時將制定更強硬的措施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
網絡安全是全球性問題。作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對其電腦系統遭破壞,在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公眾健康或安全方面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話里話外對中國的無端指責既沒有真憑實據,更沒有道理。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在無端指責中國、渲染中國網絡威脅的背后,美國正在著眼于以先發制人為前提的網絡戰爭規則的制定及實施部署,以搶占未來網絡戰爭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