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百姓歡聚,國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又成了熱點話題。近日爆出的一條新聞也刺激了不少人,有媒體稱,《華盛頓郵報》刊文表示,2012年中國人海外消費額達850億美元(1美元約合6.23元人民幣),是全球營業收入最高的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年收入的兩倍。不少人就此發出疑問,中國人為何總愿意把錢都拿到國外花?更有不少學者或評論者建言,要想辦法讓中國人把更多的錢花在國內,以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
筆者查閱了《華盛頓郵報》網站,發現所說的這篇文章實際上只是該網站刊載的一篇博文,文中引用的“中國人2012年海外消費850億美元”的數字,源自去年12月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接受香港《南華早報》采訪時的估算。實際上,這個數字應該是保守估計,因為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最新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人海外消費增速超過了40%,如果以2011年中國人海外消費726億美元的基數計算,總數極有可能達到或超過1000億美元。今年年初的最新數據也印證了中國人海外消費的火爆:2月16日,全國團隊旅游服務管理系統提供的信息顯示,僅在春節黃金周期間,旅行社組織中國內地出境游客就超過400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4%,這批人形成了強大的海外購買力。去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長14.3%,國內消費增速很快,中國人在國外消費的增速更快。
為何中國人更愿意把錢花在海外?從消費者反饋的信息看,答案是一致的:國外的東西比國內“物美價廉”。所謂物美是與國內不少商品,尤其是我們關心的食品相比,國外產品的質量更讓人放心;價廉則是因為免稅、退稅或者其他因素,使得國外的同類產品更便宜,這在奢侈品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據媒體報道,中國在2012年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消費額占世界總量的25%。同種奢侈品,如手表,在歐洲比國內可便宜40%以上。國內調查顯示,1/3的出國旅游者,其目的就是去“花錢購物”。
這種現象折射出國內消費市場的諸多問題。首先是質量,許多關系民眾生活的產品連基本的安全問題都不能保證,那么,有經濟能力的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其次,是國內的稅制不合理,甚至稅負過重,導致物價偏高;再次,一些部門監管不力、行動遲緩,或者壟斷,導致很多商品在中國的獲得成本高于國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蘋果公司的iPhone5手機,在其他國家都是同一天發布產品,但在中國,不但產品售價相對較高,而且上市時間總是延后,其中的原因就包括蘋果公司CEO庫克所抱怨的在中國審批時間過長。如果相關部門能把稅制、審批以及監管等問題解決好,國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會更加強大。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就表示,2012年我國居民海外消費占到我國GDP的1.5%左右,如果能通過調整關稅鼓勵大家把海外購物消費的一半留在國內,就能刺激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
當然,不能把“罪過”全都歸結到國內因素上,還有一些外部因素促使國人海外消費。比如,國外某些商品雖然是中國制造,但由于其商品定位和定價策略,會故意把其在中國的價格定得相對更高。而奢侈品在中國的稅率也沒有統一的結論,很多人認為,就應該對奢侈品征收重稅,因為這些商品并非生活必需。匯率也是影響購物選擇的重要因素,在過去幾年中,人民幣對世界主要幣種都有幅度不小的升值,這也相對降低了國外商品的價格。
由此可見,那些希望中國人把錢都花在國內的想法不切實際。隨著中國人收入的提高,出國旅行消費是大勢所趨,而且人民幣升值的潛力也仍然存在。據業內人士估計,就海外消費額這一項,中國今年肯定會超過德國和美國,從世界第三躍居第二甚至第一,未來5年中國的出境旅游增長率仍將保持雙位數,會有更多的中國人到國外去,花在國外的錢會越來越多。
因此,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看待海外消費額的激增。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中國要擴大內需,要靠消費拉動國內經濟增長,歸根到底是要創造出更優質的消費環境,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激發國人的消費潛力。要把國內消費這塊蛋糕做大做強,不能單純把希望寄托在減少或控制海外消費這條道路上,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才是留住消費者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