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又到了小馬一年一度的“年度十大佳片”時間。依照每年慣例,本人將在此簡要盤點一下自己去年所看的“新片”,并在其中選擇十部佳作推薦給大家。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去年電影,只能說是——“沉悶”。新片佳作不多。老牌大師方面,斯皮爾伯格的《林肯》勝在扎實厚重;歐洲去年的代表作當屬金棕櫚得主《愛》,該片證明奧地利人哈內克仍是當前歐洲最優秀的導演,不過相比其之前《白絲帶》《躲藏》敘事的神出鬼沒,《愛》基本還是一部標準的歐式文藝片。年輕一輩的名家也大抵如此:P·T·安德森的《大師》反響不如前作,而韋斯·安德森《月升王國》雖然票房大勝,但該片嫻熟有余,靈光不足;演不優則導的阿弗萊克的《逃離德黑蘭》同樣是熟練過度、個性全無,過于匠氣。
就新意而言,去年印象較深的電影多是一些小制作,如泰國導演彭力旦拿域安頗有“混搭”感的文藝警匪片《倒轉世界》,英國黑人導演麥奎因的《羞恥》則堪稱 “私電影”。主流大制作中去年最受期待的《黑暗騎士崛起》品質不錯,但不及該系列的上一集;《普羅米修斯》勝在畫面的精工細作,這是2012年的最佳3D電影。對此,很多人或許會提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過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李安之外的感覺還是少了些。
在大片領域,去年最讓我驚喜的是《云圖》——它肯定不是近幾年花錢最多的好萊塢大片,但絕對是創作野心最大的。三位導演試圖在一部電影里同時講述主題、人物環環相扣的6個故事,不懼挑戰電影和戲劇的基本原則——比如故事的人物、場景和矛盾應盡可能集中等。相比原著的段落式處理,電影把故事全部打散、平行剪輯、組合,并用同一批演員在不同的故事中出演善惡各異的角色。如此大膽的設計居然最終能夠完成,且保持了好萊塢主流大片慣有的欣賞愉悅感,實屬不易。不過,這必然是一部觀眾反應兩級分化的電影,一些觀眾肯定會被跳來跳去的故事搞得不知所云,其實影片是靠角色之間的聯系和一些情感時刻串聯在一起的,自有其韻律。
本屆“十佳”的地域分布比較均衡。美國電影的2012是比較平淡的一年,主流制作中有新鮮感的佳作尤少。Cult電影黑風再次刮起,如《驅魔人》導演弗里德金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殺手喬》,大衛·芬奇執導的去年最酷的電影《龍紋身的女孩》。2012年美國獨立制作中出現了不少具有黑色電影風味的作品,例如混雜了紀錄片和劇情片手法的《伯尼》和講述惡警故事的《堡壘》都給人留下不俗印象,布拉德·皮特領銜的《溫柔的殺戮》則成功傳遞出當下經濟危機為美國帶來的挫敗感。
歐洲方面,除了奧斯卡大熱影片《愛》,同樣產自德國的《芭芭拉》是又一部以東德治下為背景的電影,但勝在執導手法異常克制,做到了冷中見熱。英國去年也有不少值得一看的電影:大牌云集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改編得原汁原味,《壞守衛》詮釋了何為愛爾蘭式的“干幽默”。傳統的英式文藝片,代表作則當屬由一群演技派老頭老太太主演的《涉外大酒店》,該片是去年票房最高的中老年觀眾電影。
在好萊塢之外,去年各地的很多佳片都是勝在人情味,比如肯·羅奇作品《天使的一份》。而同打溫情牌的法國電影《不可撤銷》則一舉成為2012全球最賣座的電影之一,還有《預言者》的導演雅克·歐迪亞,這位備受關注的歐洲新人去年也拿出了一部動人的愛情小品《銹與骨》。另外,雖然咱們這邊古裝影片式微,但歐洲近來倒挺流行古裝宮廷戲。去年由三位歐洲女星聯袂的《再見,我的皇后》反響相當不錯,丹麥的《皇室風流史》不但在柏林拿下兩獎,還入圍了今年的奧斯卡外語片提名。此外,歐洲動畫這兩年也出了不少佳作,例如法國的《貓在巴黎》《畫之國》《蜜色之膚》就各有特色,這也給長期被美、日壟斷的動畫電影增了不少亮色。
亞洲電影去年也比較活躍。傳統電影大國里,日本電影有點冷清,韓國則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盜賊同盟》與《雙面君王》攜手突破千萬觀影人次,藝術名導金基德重出江湖的《圣殤》也恢復了些許其巔峰時期的風采。不過,去年最好看的韓國電影還數崔岷植主演的《與犯罪的戰爭》。
華語片去年整體起色不大,但還是有些挺有意思的電影,尤其是《一九四二》和《神探亨特張》,這一大一小兩片是去年令我印象最深的內地電影。港臺去年比較突出的《寒戰》《奪命金》等片都勝在劇本,這也提醒華語電影真該回到“創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