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用傳統眼光來看待壟上頻道,那就太落伍了。”湖北壟上頻道的員工們強調說。從最初的荊州電視臺的一檔節目,發展到一個覆蓋湖北全省的頻道,再到如今多渠道滲透三農的傳媒集團,“壟上”走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頻道+渠道的運營模式。湖北壟上頻道“走這樣一條道路甘苦自知,也收獲了很多。” 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總經理李海昌如此總結。李海昌想法多,卻很少說,談到壟上的發展,總是慎之又慎。2013年,集團線下產業鏈達3.5億元,他終于有底氣放言:“2014年,壟上集團將實現爆發式增長。”
今日壟上
2009年1月8日,荊州電視臺集納從前7年開辦《壟上行》欄目的經驗,報國家廣電總局批準,開播全國第一個地市級電視臺對農頻道——壟上頻道。2011年8月18日,國家廣電總局特批壟上頻道作為湖北廣播電視臺面向全省的對農頻道。
2012年5月,湖北廣播電視臺與荊州市人民政府合作組建湖北長江壟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這是全國首個以服務“三農”為主題的現代文化傳媒企業集團,注冊資本5000萬元。
長江壟上傳媒集團的業務格局分為五大塊:壟上頻道、湖北壟上行新公社三農服務有限公司、湖北壟上行新農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壟上優選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及正在籌備中的壟上保險公司。
壟上頻道以“服務鄉親”為宗旨,開辦有《壟上行》《打工服務社》《壟上氣象站》《村委會值班室》等一批對農服務欄目。早在2009年,《壟上行》就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輿論傳播工程,是全國媒體服務“三農”的一面旗幟。
壟上行新公社率先開啟中國新農村產業營銷革命的探索,打造了農資連鎖服務體系。2013年投資2億元建設農資直營超市100家。到TjaTIjCTpEie/1s0HCL3D0FPJLrYyEsnRRDByONkA2I=2015年,新公社擬在湖北全省農村鄉鎮建設800——1000家農資直營超市。
壟上行新農會全力打造開放式的新型農村信息化應用服務平臺,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形成門檻低、容量大、覆蓋面廣的對農信息流和服務流。2013年6月,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全國首批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壟上優選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致力于綠色農產品品牌推廣和營銷,探索打通優質產品的上行通道,為城市人群輸送綠色、有機、安全的農副產品。
壟上保險公司正在籌劃中,李海昌介紹,保險在農村尚是個空白點,籌備中的壟上保險公司做的是保險代理。壟上頻道早已在各村里設有情報站站長和農民記者,這部分人對農民朋友們的實際需求十分了解,按照李海昌的計劃,把這一部分人充分調動起來,經過專業的保險知識培訓,能夠針對農民的實際情況售賣保險。“我們的這一舉措,有可能開創農村保險事業的藍海。”對這一探索,壟上傳媒很謹慎,在不熟悉的領域揚長避短,廣招賢達,引進社會上專業的人才,彌補媒體人的不足。 “成立公司很簡單,但做好很難。” 李海昌說,未來,鄉鎮銀行和小額信貸都在規劃中。
線上節目紅火
壟上頻道緣起自荊州電視臺的《壟上行》節目,這檔節目已有13年的歷史,是中國廣播電視服務“三農”最優秀的欄目之一。2012年,長江壟上傳媒集團成立后,《壟上行》的服務范圍輻射至湖北全省。2013年,《壟上行》升級為每天90分鐘直播,節目宗旨未變,仍是農民要什么,就做什么,從思想上、情感上、行動上和農民站在一起,隨時把專家、技術、服務帶到農民身邊。
《壟上行》欄目還衍生出大型電視媒體行動《春天壟上行》《金秋壟上行》,目前已經成功舉辦15屆,成為當地農民的盛大節日。
根據制作《壟上行》的經驗,以及對三農群體的深入了解,2013年壟上頻道新開了三檔節目——以“打工路上有困難,服務社里找娘家”為口號的《打工服務社》6月10日開播,致力于打造一個服務農民工群體的超級平臺;6月17日開播的《壟上氣象站》顛覆中國電視氣象節目傳統播報方式,為農民送上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氣象情報;《村委會值班室》是一檔熱線直播服務類節目,7月12日開播,婦女主任、村長等虛擬角色在線服務,每天直播時段電話量超1200個。《壟上氣象站》《村委會值班室》《打工服務社》,這三檔節目從名稱一望即知節目內容和服務對象。壟上打造的不是傳統節目形態,而是服務平臺,所有節目一律針對對農服務展開。
壟上頻道今年還做了一件吸引眼球的事:一個地面頻道,提出懸賞20萬招募“農民工星主播”。這檔旨在為《打工服務社》選社長的《農民工星主播》選拔活動是中國農民夢的現實版,全國各地共有3000多名農民工報名參賽,通過海選——晉級賽——總決賽選出農民工代言人。
目前進行中的《壟上牛人》是壟上頻道打造的另一檔草根類選拔節目。“壟上牛人”大賽今年5月份正式啟動,歷時7個月,走遍湖北全省近30個鄉鎮,舉辦26場海選比賽,吸引上萬人參加。
頻道、渠道相輔相成
風光的《農民工星主播》其實是為了吸引社會對打工平臺的關注。2013年8月7日,壟上頻道發布了兩個新項目,宣布推出“農民工星主播”的同時宣布上線“打工服務綜合信息平臺”。
“打工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延續了李海昌“兩條道”的思路——頻道+渠道,由湖北省農民工工作聯系會議辦公室和湖北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該平臺包括《打工服務社》欄目、《打工服務社》專題網頁、《打工服務社》APP、965333呼叫中心、打工手機報等多種終端。
頻道和渠道相結合的模式是壟上頻道一直所堅持的。今年壟上頻道的廣告收入6500萬元,比預定目標多了500萬元。這一成績在地面頻道來說并不突出,但壟上的精彩更多在線下:線下產業鏈今年收入3.5億元,遠超線上廣告收入。
李海昌一直強調三個切換——新聞模式到服務模式的切換,廣告模式到產業模式的切換,事業單位到市場主體的切換。“作為比較弱勢的平臺,我們一直在摸索、磨合、糾結。”講到未來的規劃,李海昌的語氣非常慎重。
10月份成立的壟上優選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試圖發起一場有機農業運動,解決城鄉之間消費者和生產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負責運作“壟上優選”的長江壟上傳媒集團副總經理何青松期望“壟上優選”能成為一個標準,成為市民心中安全健康農產品的代名詞。
農產品銷售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也有很多形式,武漢市內就有多家公司涉足這個領域,但都處于不盈利的狀態。從傳統電視涉足農產品銷售,壟上另辟了一條路徑,打造一個介于電商和電視購物之間的模式。壟上的優勢在于常年扎根農村,擁有豐富的上游資源。壟上頻道曾有一檔節目叫《致富好榜樣》,專門報道農村的各類致富榜樣,與眾多養殖大戶和種植大戶結下深厚情誼。在豐富的資源中,把好的產品推出來,經過媒體手段的包裝,孵化出品牌。這樣的運作思路與如今大熱的禇橙相似,用故事和文化包裝產品,同時借助新媒體渠道廣泛推廣,以節目和活動帶動產品銷售。
價格方面,壟上也相當有優勢,一只兩斤的人工養殖野雞,別人的收購價是100多元,壟上卻只需60元。有的農戶只收一半的定金,更有甚者,出于對壟上品牌的信任交貨時不要錢,等到產品在市場上賣出去了再結算。
在何青松的計劃中,延續頻道+渠道的運營思路,還要做一個壟上優選頻道,開發一些關注市民生活,比如做菜、鄉村旅游等的節目,吸引市民關注,以此帶動線下農產品銷售。
新探索
2013年是壟上傳媒集團全新出發的元年,在所有媒體把目標都鎖定城市的時候,他們把目標鎖定并且完全植入到城鎮化進程中。
長江壟上傳媒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接峰直言,由壟上開啟的這場電視媒體生存模式的變革將改寫中國電視媒體的生存版圖,“業界評估壟上傳媒的視角會發生變化”。陳接峰是被壟上模式感召過來的,他原本是安徽蕪湖廣播電視臺臺長助理,按照傳統電視生存模式奮斗了幾十年,他越來越覺得只靠廣告不行,一條腿走路走不遠。而壟上是用兩條腿走路,壟上頻道只是壟上傳媒集團的產業集成平臺,頻道+渠道的運營模式,成為新的增長點。
陳接峰到壟上后,負責節目。對壟上來說,只有通過節目進一步樹立起公信力和擴大影響力,才能更好地帶動線下產業。今年新推出的節目細分受眾群,做更精準的服務。在李海昌看來,還是細分得不夠,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也是很大的群體,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這一群體的節目。另外,現在城市和農村是雙向流動,很多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這些都值得關注,也是壟上未來著眼的方向。
細分市場的目的在于針對老百姓的需求做調整,贏得認同,“情感認同非常重要,信任是其他產業鏈得以開展的前提,買農產品、買保險,大家第一時間能想到壟上就是成功。”李海昌說。他要求壟上產業的整個設計要與線上節目結合,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不斷探索,才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對壟上來說,追求的已不再是收視率和廣告增幅,更重要的在于新的探索。李海昌期望,將來這些探索可以梳理成一本寶典,像模式寶典一樣作為產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