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超女人氣選手、藝人何潔婚禮,媒體開始“數人頭”,拿當年的“超女同學”誰來誰沒來說事。想想也是,當年的超女、快男們,按眼下的新人速食式生長規律,無論如何也要算“資深藝人”了,誰能說出安又琪、江映蓉、蘇醒、魏晨、張含韻、紀敏佳、黃雅莉、厲娜、許飛、韓真真如今都在干什么?雖然張學友還能唱,比張晚兩代的陳奕迅頭頂也還沒有徹底成為“地中?!???
“選秀”取代“發片”“畢業于某某藝術院?!?,成為演藝新人們登場的第一個舞臺,這是21世紀與它之前那些年代娛樂業的根本性分別,尤其是在華語地區。而且從唱歌到主持節目、跳舞、跳水、擇業、征婚??幾乎侵蝕進了所有過去不可能被納入娛樂業的領域。過去誰能拿征婚和找工作當表演項目,對不起,今天都可以了——無論是節目制作者還是應征者,大家登臺為的是什么,“勞、資雙方”基本上都心知肚明。
“選秀”為娛樂業貢獻了10年話題,甚至有可能是最支撐媒體和娛樂業人氣的話題。但接下來,它會不會為這個行業和觀眾,繼續提供同樣強勁的熱點,這顯然是個未知數。總在電視上看PK,看導師、評委們發神經出洋相,也是很容易使人生厭的。更何況對投資方而言,每個選秀選手雖然出道時的成本不高,但捧上位過程中所需付出的資本與辛苦,并不算低。而選手上位后與公司的關系,以及個人的可持續發展,也都暗藏了眾多雷區。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商家投資選手,很像是翡翠商去東南亞買翠石,機遇與風險并存,而且程度大大超過傳統藝人。
行業的興旺,過度依賴于一些起伏不定的領域,這本身說明了市場的不成熟。選秀明星的身價直逼一線藝人,這固然說明人氣對于市場的拉動,但此明星非彼明星:一來明星實在太多,市場分得過細,對藝人的要求也更趨機械和苛刻;二是一旦演砸,毀掉某幾位的個人前景,那是肯定和應該的,可觀眾對市場的信心,以及人們對娛樂產品品質的正確評估標準,何時能得到恢復,怕又不是資本家動機簡單的投資、行業管理者的公文提倡與禁止,在短時期所能起到作用的。那么,大家接下來消費什么?
如果克隆國外還不能帶來品質保障,投資者對原創的信心又極其不足,那么娛樂市場很大程度上就只能對外來產品作更大的讓步了。那時候電視臺請再多的真假專家到屏幕前,跟觀眾哭訴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恐怕已經太晚。
任何苦心孤詣營造出來的“話題增長點”,都無法獨力支撐起一個時代全社會的娛樂消費,有的說不定反而會在外界矮化式的模仿潮流里,迅速迎來逆反。媒體捧一個事物的同時,也偷偷做好了貶低它的心理準備。這是趣味多元、話語多元的年代特性決定的。我們到底有多少屬于自己健康的、可持續性關注的精神娛樂消費?這是遠遠比某一場婚禮更值得拿到媒體和業內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