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版電視劇《武松》因出現“武松愛上潘金蓮”的橋段,引發各界熱議。此外,劇中的武大郎不再膽小怕事逆來順受,而是敢愛敢恨;王婆則既年輕又漂亮,既有愛心又很“風月場”??對如此雷人的顛覆,該劇導演王響偉表示,所有改編都是基于生活推理,“這種處理是想更細膩地表現武松的‘人格魅力’及他如何面對兄弟情、‘姐弟’情和朋友情。”
真是不可思議——武松和潘金蓮青梅竹馬,武大郎變得“高富帥”,王婆風情萬種??這些究竟是“基于生活”的推理,還是導演或編劇的個人推理?如果原著人物形象可以如此“推理”,作為梁山首領的宋江,是不是可以找小三,養情人?花和尚魯智深,是不是可以有女相好,甚至是私生子?孫二娘,是不是可以既賣人肉包子,又搞色情交易??
“硬傷”無法成就英雄
《水滸傳》英雄戲一直是中國民間津津樂道的內容,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打虎英雄”武松。而熒屏上出現的各種武松形象,一直備受爭議?,F如今,臺灣演員游大慶版“新武松”,更是把觀眾“雷得外焦里嫩”。
名著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容不得后人隨便篡改。而現在亂改名著,已經到了肆意糟蹋的地步。林黛玉“裸死”,唐僧床戲,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戀,孫悟空和白骨精玩曖昧??這些豈止是改編?分明是顛覆、惡搞。這樣下去,我們的下一代該怎樣去理解名著、傳承名著?當“武松愛上潘金蓮”的橋段堂而皇之出現在公開播出的電視劇中,我們不能不痛心和吶喊:名著保護立法勢在必行。
名著,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極具傳承價值。名著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僅口口相傳,甚至成了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F如今,卻有人偏偏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各種不通情理的顛覆。我們不禁要問,誰賦予某些人亂改名著、肆意顛覆原著人物形象的權利?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著作權人享有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就算名著的作者已經過世,相關權利也應由其后人或國家享有,作為其他個人或制作單位,憑什么亂改原著的內容,甚至是主題?說輕點是自以為是,不尊重別人;說重點,就是侵權、違法,應當受到處罰。
如果現有的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不足以對亂改名著的行為起到震懾作用,是否該專門出臺一部用于保護名著、保護名著中經典人物形象的名著保護法呢?這看上去有點不著邊際,或不好操作,但其必要性,卻是不容置疑的。至少,值得有關方面思考和探討。
名著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保存。其精髓,不能丟,更不能變。如何保護名著,既要靠有關改編、制作者自覺,也要靠國家相關部門嚴格把關,同時還要靠觀眾切實監督。必要時,應走立法之路。無論如何,不能再讓某些人或某些制作單位,抱著“死無對證”的無賴心理,而對名著及其經典人物形象胡亂改編,肆意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