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投下斑駁樹影,在這一方水土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本身便有溫暖人心的陽光。
——題記
三年前,我曾無數次憧憬徜徉其中的情景,那樣的愿望,一直支持著我,從初中校門走出,又走進高中校門,在這樣一座安靜的小城中長大,從小便聽了太多次她的名字,當有一天真正站在這里,才知道,那樣的氛圍和精神,若非置身,斷不可感到。
一個有歷史的學校,總會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在這里,也是一樣。我曾數次撫摸古舊禮堂的灰色墻面,看那剝落的石墻。無論新建的教學樓多么先進,這座禮堂,還是第一時間完整占據了我的內心。每次漫步在不長不短的廊道,總會想象若時光倒退幾十年,這里的人們,會不會從禮堂中向外張望,為亂世中有這樣讀書的地方而慶幸、感激。不錯,這禮堂是校園里年齡最大的建筑,它見證了太多風雨,看過了太多日出,也許我是對它懷著敬意的,因為這里不僅藏著一段歷史,還藏著一種綿延了百年的為學的精神。
有時我會慶幸,慶幸自己能在這所學校里度過三年高中。在宣化這座小城中,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供學習,可供成長,豈非是一大幸事,也許是因為這濃厚的書墨氣息,似乎一草一木都沾染了文字,沾染了音韻。
我猶記得在西樓上聽雨的日子。所謂的西樓,不過是我慣常喚教學樓外鐵梯的名字。由那鐵梯可到二樓的高度。下面是一叢叢丁香,我曾在上面看過星星,看過雨中的樹,看過來來往往的同學。這世界有時太匆忙,為了高考,我們不得不埋頭苦學,日守寒窗。可我依舊喜歡時不時停下來,看看西樓,看看校園的一草一木。也許有一天我會離開,可關于西樓的記憶,永遠不會抹去。
她已走過百年的光陰,有很多校友從這里走上更廣闊的舞臺。可能正因如此,這里才會有一種年代感,有一種裹攜著文卷詩香的氣息。
每天上學都會經過成蹊道,我和友總有著相同的感覺。當自行車在石板路上顛簸,當眼前閃過那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秋日或夏日的陽光穿過樹葉以小孔成像的方式留下光影,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我們已變成扎著小辮,穿著藍上衣、黑裙子的民國學生,也許懷中抱著一疊書,也許撐著一把小傘,在寧靜的校園小路上,遙想有關青春和未來的夢。這樣的小路,給予我們的不僅是滿地無聲的落花,不僅是夾在風中的幾片黃葉,更是一種行走了百年的氣韻,在這一方水土之上,站立百年不倒的氣節。
遠走了百年的時光,今日的學校依舊神采飛揚。最令我有感觸的建筑是科學樓,不知為何,弧形的設計總讓我有一種星空窎遠、宇宙無窮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同于歷史的厚重,它更有現代的氣息。當我站在這科學樓的臺階上仰望,那半圓形的天空,星辰觸手可摸。也許一個學校便應是如此,不僅有時間的綿延與積淀,還有空間的延伸與深廣。人文的氣息之外,亦有數理的嚴謹周密。
春花無情,也知這一方水土上有這不變的堅守;夏木陰陰,從來記得這一方水土上有這始終如一的堅強品格;秋葉無聲,亦未忘記這一方水土上有匆忙背后的沉靜安穩;冬雪有意,年年相見,來問候這一方水土上永恒流傳的精神。
這是我的母校,宣化一中,它過去、現在、將來,都會一如既往歡迎每一個學生。百年的風雨也不會洗去內里的堅持,百年的斗轉星移也移不去心底的不變的守候。
在這古上谷郡的土地上,即使有再大的陰霾,我始終相信,這里會有永恒的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