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那段____的日子”為題,寫一篇文章。(55分)(卷面書寫5分)
1.請從“溫暖”“自由”“孤單”“煩心”四個詞語中選擇一個,把題目補充完整。
2.可以大膽選擇自己最能駕馭的文體進行寫作。
3.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則會被扣分。
4.抄襲是一種不良行為,相信考生們不會照搬別人的文章,否則會影響成績。
5.考慮到內容的充實,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安徽中考作文繼2007年的“我們的心近了”、2008年的“我在______中得到快樂”、2009年的“師生之間”、2010年的“不會變的是______ ”和2011年的“在我們這個年齡”、2012的“ ______在其中”之后,今年的作文題目打破遵循“全命題作文與半命題作文”兩年一循環(huán)的規(guī)律,出人意料,還采用了半命題作文題。不難看出,近七年來,安徽省中考作文命題者對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情有獨鐘,這種命題形式有效地遏制了考場作文的宿構和套作現(xiàn)象,考查了考生的審題思維能力。
從內容上看,今年的作文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材的內容十分廣泛,又有限制。這道半命題作文沒有提供任何提示語,要求補題的詞語是命題者提供的 “溫暖”“自由”“孤單”“煩心”四個詞語,要求考生從中任意選擇一個,把題目補充完整。題目所給出的詞語“日子”,簡潔易懂,審題的難度不大,但如果考生脫離自身生活選材,難免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題目的核心詞“日子”,決定了選材的內容要注重日常學習成長生活中的細節(jié),要有考生自己的情感體驗,要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行文中“自我”的缺失,文題的大而空,是導致文章內容失真、虛假的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道半命題有意識地避免這樣的問題,引導著考生從小處入手,從自身角度去思考寫作內容。
這道題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立意構思:
1.那段日子,讓我很“煩心”。我們是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有些自負,有些不著邊際,在家長和老師的眼里我們是不懂事的孩子。可是我們這些孩子的內心又有多少能被家長知曉。這個作文需要搜索自己經(jīng)歷中的一件記憶猶新的事情,詳細敘述,細膩描寫,展現(xiàn)自己的成長感悟。
2.那段日子,讓我很“溫暖”。 那段日子,我的世界春暖花開。春暖花開是自然現(xiàn)象,此時冬季淡去,春意盎然,有著新生命的氣息,給人以蓬勃向上之感。但“我的世界春暖花開”絕不是指四季中的春天,而是要寫給自己生命中帶來溫暖的一件事。這件事的瞬間感受就是從陰霾中走出來,豁然開朗,拂去塵埃,綻放燦爛的笑容,走向美好的未來。
3.那段日子,讓我很“孤單”。那段日子,你們不理解我。觸景生情,睹物思人,這是一貫的寫作開頭,可是這個題目寫起來一定是要由眼前的情景引發(fā)的,就是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事情,產生了誤解或不愉快,把自己封閉起來,在換位的處境中冰釋前嫌,幡然醒悟,走出此境;寫作時,心理描寫、場面描寫是這篇作文的精彩之處。
4.那段日子,讓我很“自由”。那段日子,我很自由。靦腆的孩子內心也有很多對自由渴望,比如你可以主動接近別人,可以在老師面前無拘無束的說話,可以看看你喜歡的書、電視、玩自己喜歡的游戲、運動……可以能夠落落大方,沒有任何矛盾的心理折磨著自己,可以在任何場合,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那段日子,是無比的自由,自信的熱血流遍了全身,讓自己在那段自由的日子里昂首挺胸,幸福在心頭。
安徽一考生
在那段自由的日子。
風聲,雨聲,讀書聲。
我輕輕擦拭寂靜書架,細細品味著那些給我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領略著那些千古風流人物的靈魂,給自己的精神吸取正能量,給我的心靈留出了一片恬靜的自由空間……
那段日子,我給心靈留出一片自由空間,去感受。我打開書,雙手輕翻著潔白的紙張,仿佛已經(jīng)穿越了數(shù)千年的光陰。那是一處崇山峻嶺之地,一行人正在享受著流觴曲水的雅趣,其中一位正列坐其次,提筆記錄著這蘭亭美景,只見他下筆如行云流水,筆墨似輕云之蔽月。他,就是書圣王羲之,他用自己曠達的心懷和流暢的筆墨書寫下了千古名篇;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令人敬仰的書圣選擇了稱病棄官,給自己自由的心靈留出了一片靜謐的空間,那里,清流如綢帶映襯左右。
那段日子,我給心靈留出一片自由空間,去感觸。翻開書,雙手摩挲著光滑的紙張,仿佛已經(jīng)跨越了千許年的歲月。那里一片十余畝的田地,有一位隱士正在采菊耕田,只見他一邊揮動著手中的鋤頭,一邊欣賞著“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景致。他,就是“歸園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淵明。“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面對黑暗的官場生活, 他毅然離開,棄官歸隱,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給自己自由的心靈留出了一片安逸的空間,那里,盛開著純潔的野菊花。
那段日子,我給心靈留出一片自由空間,去感慨。展開書,雙手撫摸著如玉的紙張,仿佛已經(jīng)橫越了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那是暗流涌動的汨羅江,有一位白鬢長須的老者在昂首凝視著正前方。他,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的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不滅的真理; “身既死兮神似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用自己的堅貞與執(zhí)著給自己自由的心靈留出了一片廣闊的空間,那里,燃燒著永不熄滅的靈魂。
那段自由的日子,我輕輕擦拭著寂靜的書架,細細品味著那些給予我無限正能量的文字,慢慢領略著那些千古風流人物的靈魂,給自己的精神吸取能量,給自由的心靈留出了一片恬靜的空間……在自由的日子里,我留出了一片空間給自己那顆自由的心靈。
1.想象豐富,文情并茂。本文選取書圣王羲之、五柳先生陶淵明、愛國詩人屈原三個極具個性代表的歷史人物,將人物自我的認識與本文的中心“自由的心靈留出一片空間”寓于生動形象的語言中。文章一開始就展示了三幅曠遠的畫面,想象豐富,文情并茂,引人入勝。2.結構合理,首尾呼應。文章開頭由景物描寫轉入下文對往事的回憶,結尾又與文章開頭相呼應,并且照應題目,結構緊湊而又自然;結尾處集中表達情感,既照應開頭又總結全文。首尾連貫,一氣呵成。文章內容新穎,頗具匠心,結構合理,流暢連貫。內容充實,名句、典故信手拈來,自然通達,極富功底。
安徽一考生
漫步在記憶的長河邊,看隨著流水緩緩而下的瓣瓣落花,或紅,或粉,或白,漂轉而下。輕拈一片,便有溫暖的往事飛舞在心間。
春日鄉(xiāng)野,特別是我們村,四周無遮無攔,一馬平川,風來時怎樣,去時仍怎樣。它扭動著透明博大的身姿撲面而來,吹散了我心頭彌漫的點點寒意。放學后我喜歡一人于鄉(xiāng)野聽風,這是我獨特的享受。我閉上眼睛,世界一下子陌生了。我聽到風與每個生物打招呼,像多年不見的朋友,互致問候。風驅趕著我腦中少年的憂傷,它低語,訴說著某個故事,很遙遠,然而直達我的心靈。我在風中畫—個名字,風不會泄露少年的秘密,或許它可以把這信息捎去。風在他的面龐上嬉戲。我與風是一對老朋友了。風知道我聽到了什么,我借著溫暖的風聽到了麥子成熟的聲音,他還聽到了麥子們的竊竊私語。我甚至聽出了一只布谷的心思,麥黃草枯,因何不歸?那段日子真溫暖呀!
在九年級上學期,沖鋒陷陣的深秋的日子里,早已習慣了強裝對所有關心我的人說“我很好”。我很好,其實并不意味著我真的溫暖和幸福,而是我終于習慣了不太好的日子、并不如意的學習生活、忙碌恐慌的測試、堆積如山的資料……假裝習慣,刻意自然,也時時是不坦然,尤其冬夜的寒冷時時來襲。每每此刻,媽媽總端來香氣氤氳的火鍋,她自己配制調料的我歡喜,滾燙的熱湯,加上爽滑的牛肉,還有糯甜的糍粑,蘸著玫瑰醬……此刻我從困頓的寒意中掙扎著起身,閉著眼睛洗一把爸爸打來的熱水臉后,腳泡著木桶里暖暖的中藥去疲勞水,總要喝上一杯溫熱的蜂蜜柚子茶。營營役役之余,這新的一天,竟然充滿自信,每每此刻都讓內心滿漾起溫暖感。
其實我是最喜歡冬天的,因為冬天讓人感到寒冷和伸不開手腳。九年級冬天的早讀課我們時常不上,偷偷溜出教室,同學們都擠在操場上玩雪,樓道里也有化開的雪水。頭一偏躲過迎面飛來的雪球,卻不知道背后已有人舉起一團大大的雪團砸來。我們歡笑嬉戲,任由大大小小的雪團在身上碰撞、碎落,會因為一舉打中而開心鼓掌,也會因為躲過攻勢而僥幸歡呼。素來嚴厲的班主任只是看著我們笑,讓我們別玩感冒了。她平時表情甚少的臉上也有了一點溫暖的笑容。興盡之后,師生一起回到教室,手凍得通紅,心卻很溫暖。也許冬天不夠暖和,不夠明媚,但別有一番滋味。
往事如花,昨日的落花,見證了成長生活中的美麗,讓感覺得到生活中溫暖,就讓我們把那段日子、那些溫暖的記憶落花好好收藏吧!
1.角度獨特,引人入勝。從三個角度來寫“那段溫暖的日子”,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記憶的溫暖落花”的內涵;事件真切、美而不落俗套,是本文最大的特點。2.采用題記,醒目別致。本文運用小標題形式結構,選擇三個時間段、三個不同的畫面,不同的故事有引人入勝的效果;而且角度不俗,這就給文章的立意做好了鋪墊,為結尾的點題埋下了伏筆,結構清晰地展開主題。3.首尾照應,優(yōu)美意境。開篇扣題切入,以優(yōu)美、飄忽迷離的美詞美句總領下文;結尾總結上文,呼應開頭,展望未來,漂亮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