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是生活中的兩種形態(tài),它們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在詩歌和散文等文學作品中會經(jīng)常看到對景物的動與靜的精彩描寫,以動寫靜和以靜寫動是其中的兩種表達技巧,同學們在寫作中,如能掌握這兩種技巧,不僅能增添文采,還能強化中心,提升作文的質(zhì)量。
一是化動為靜。就是把動態(tài)的東西定格成一幅精致的畫面,引人想象。散文名家朱自清善于描繪各種風景畫、風俗畫。他重視以形傳神,尤重形似,主張“以形為本”“不求‘形似’,當然就無所謂‘逼真’”,孜孜以求一種繪畫美。他的融景入情,都帶上了“個人”色彩。為了盡情渲染自己的情感,朱自清一般采用工筆細描的藝術(shù)方法。如:《南京》一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從寺后的園地,揀著路上臺城;沒有垛子,真像平臺一樣。踏在茸茸的草上,說不出的靜。夏天白晝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風里吹;這些黑蝴蝶上下旋轉(zhuǎn)地飛,遠看像一根粗的圓柱子。
作者把筆下上下旋飛的黑蝴蝶,比成了“一根粗的圓柱子”。本來說捉摸不定的情景,變成了一幅靜的畫面,惟妙惟肖,生動極了。這種化動為靜的描寫,濃化成了草地上“靜”的藝術(shù)氛圍,從而委婉地抒寫出作者對南京“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的傷感蕭瑟之情。
再看冰心在《通訊七》中描寫海上的景色:
我自少住在海濱,卻沒有看見海平如鏡。這次出了吳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無際盡是粼粼的微波,涼風習習,舟如在冰上行”。到過了高麗界,海水竟是湖光,藍極綠極,凝成了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自淺紅至于深翠,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片片漾開了來,……
大海的靜美得到了極好的顯現(xiàn)。“海平如鏡”用來形容風平浪靜時的海上景象,還算不了新穎。接著一個“舟如在冰上行”狀寫舟行,意在寫海,把海面比作冰上,動中寫靜,突出了水波不興的情景。再就是“海水竟是湖光”,用湖光比擬海水,“藍極綠極,凝成了一片。一個“凝”字,與上面的”鏡“和”冰“相呼應(yīng),以靜寫動,增強了海水沉靜的實感。
不只如此,還給人以強烈色感,使畫面立地生輝。奇妙的是,用長蛇比喻斜陽的金光,逶迤海面,“自淺紅至于深翠,幻成幾十色”,將天光海色寫得令人陶醉。而那“一層層,一片片漾開了來”,又是靜中有動,動中見靜,把大海的靜態(tài)美與運動感統(tǒng)一起來,更顯露了大海的“空靈的妙景”的可愛。
二是化靜為動。就是把靜態(tài)的東西寫“活”了。北宋詞人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就是以動寫靜的名句。杏樹開花本是無聲的,用一個“鬧”字,春天那種萬物勃發(fā)的境界就出來了。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春》一文中這樣寫: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兒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野花兒本來是靜止的植物,因賦予作者的感情,它們獲得了生命,像人的眼睛閃悠,想天上的星星眨動,仿佛成了活靈靈的小動物了,有情致,有神態(tài)。這種化靜為動的描寫,把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淋漓盡致地抒發(fā)出來了。
再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中的《與朱元思書》(吳均)一文,也采用了化靜為動的描寫: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本為靜止的,但在作者筆下,仿佛有無窮的奮發(fā)向上的生命力。“負”“競”“軒”“邈”“爭”“指”諸詞用擬人手法,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之狀寫活了,寫出了山勢之奇,繪出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春山蓄翠的自然圖畫。
無論是化動為靜還是化靜為動的描寫,是寫景的需要,更是抒情的需要。景物描寫愈是帶有“個人” 的色彩,感情的抒發(fā)也就愈見真切、細致。正所謂:“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番流水滿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