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八月,余入清華。時荷塘花開而耀日,葉舞而戲魚,水靜而映月,人喧而驚鳥。觀莘莘學子之自遠方來,余既喜可得天下英才而共勉之,亦深感任重而道遠。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愿盡余綿薄之力,全吾輩凌云之志。
這是我進入清華后第一次交的作業,也代表了新生活的開始。
——大學生活的開始。
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夢想過自己未來的大學生活,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能進入清華北大這種名校——就像從初中就開始看的《清華北大不是夢》《我是怎么考上清華的》幾本書里的學長學姐一樣,在高考后破繭成蝶,從此致知窮理,學古探微。在高中因參加作文競賽和自主招生考試來過幾次清華園后,這種期盼愈發強烈:雍雍垂拱,漠漠君臨。從巍峨莊嚴的大禮堂到浸染了百年歷史的二校門,清華校園里無處不充盈著這個泱泱大國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威嚴。沒有浮躁和空談,多的是踏實與穩重。正如她的校訓所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連在家鄉道路上隨處可見的自行車,在清華校園里似乎也有了一種別樣的意義。
2012年8月15日,我正式進入了清華。
在暑假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也曾有過狂喜,“水木清華眾秀鐘,赫赫吾校名無窮”。能進入這所大學,無疑是對我過去十幾年學習最大的一個肯定。也曾有過恐懼,“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的恐懼。畢竟人人都說“半國英才聚清華”,在這兒隨手攔住一個人都可能是某一地的高考狀元。
但不管如何,不管有沒有接受,有沒有準備,這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也是在這一年,18歲,我成年了。
軍訓的20天飛逝而過,在那個處處還蒸騰著熱氣的9月,我的大一上學期,正式開始。
剛剛進入大學,不適應是難免的,這點在學習上尤其明顯。高中的學習主要在課上,課下只要完成隨堂作業就好了。而大學的學習則占領了我大部分的課下時間——專業課的老師笑著對我們說,這本教材主要靠課下看,課上只做很少的一點講評。不過大家剛開學不適應可以看慢一點,一周看上七八十頁就差不多啦……然后幾乎不認識繁體字的我就開始艱難地攻讀那本豎排繁體格式的《春秋左傳注》。一時間班里同學的狀態幾乎都是“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讀《左傳》”。還有像全英文的《西方哲學》,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大學的課程,比高中要難很多,卻也比高中有趣的多。只要你對它感興趣,你就會發現,原來學習是這么有趣而又如此輕松的一件事。
印象最深的第一節課,是在古代漢語研讀課上,老師直接讓我們讀蔡元培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演講。“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茍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只是一起念一遍,并不需要多說什么,但大家都明白了老師的意思。
在一節選修課上,老師抑揚頓挫地吟讀梁實秋的《雅舍》,念不幾句便擊節贊嘆:“好!好!寫的真好!”那一瞬間,感覺自己似乎身處近一個世紀之前,那時北京還叫北平,清華大學還叫清華學堂。隨便走一走,便可以看到幾位存在于教科書中的人物。而他們隨意說出的幾句話,寫下的幾個字,或許就是一場席卷全國的風暴,或是至今仍被我們吟說的一卷殘章。
寒假已結束,新學期又開始,看著大一上學期陪伴我半年的《左傳》等專業書籍,也會感到一絲悵然——原來,我還可以這么深的發自內心地熱愛一門課,熱愛學習。
舍友說,為學生安排宿舍是個神圣的職業,因為他們在不經意間決定了這個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是誰。
在大學,我第一次住校,也第一次離開爸媽。
沒開學時對大學的恐懼一部分也來源于此——我不知如何與三個可能性情志向都不同的人相處,不知該怎么妥帖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知在遇到突發狀況時如何應對。
我認為我是幸運的,我遇到了三個很好的室友。
從第一天晚上的拘束,禮貌地問“我關燈了好嗎?”到關燈后明知明天有課還臥談兩小時,第二天集體起晚帶著餅干騎自行車氣勢像開車,我們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也曾互幫過學騎自行車,也曾互借過筆記,也曾一起在宿舍里亂跳亂叫,也曾在其中一個生病時擔心得一夜沒睡好……從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到無話不談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我只能說,宿舍,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畢竟,從踏入大學的一剎那起,故鄉就已經是一個模糊了四季的概念。在未來四年內朝夕相處的,是你的室友。
而在班里,更是人才濟濟。不同于高中的明顯分層,大學的同學幾乎都和自己在一個水平線上,甚至更高。忽略之前取得的那些成績吧。在學習上,有人能就哲學問題和老師爭辯得旗鼓相當;在特長上,總有一些人能讓你深刻了解歷史課本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什么意思。你會的總有一些人會,你不會的也會有一些人會。而你能做的,只是一邊哼著校歌中的“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一邊更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即使是這樣一個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習慣愛好各不同的班級,也很迅速地團結、融合在了一起,比想象中更快。一起軍訓,一起去做社團工作,還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班級活動……作為一位生日在10月的同學,我是頭幾位享受到全班共同為自己慶祝生日的人。當你看到課間舍友們拿著全班同學為你寫的生日賀卡和做的小禮物,耳邊是班級合唱的生日快樂歌,老師也在一邊微笑時,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發自肺腑地認為選擇了這個學校這個班,是多么明智又多么幸運的一個舉動。
當課上老師讓我們寫下進入清華園后的感受時,我認認真真地寫下:愿盡余綿薄之力,全吾輩凌云之志……
也不是沒有過臨時抱佛腳的經歷,在大學里尤甚;
也不是沒有過爭搶學習資源的經歷,在清華里尤甚。
歸根結底,大學的學習,還是比高中輕松得多。老師不會管你課下學了多少,只要你在期末能給他一份滿意的答卷。沒有了高考的壓力,課又安排的比較寬松,很多人容易一下子松弛下來。這也就造成了期末考試前很多人突擊復習的情況。
猶記2012年末,我不到8點跑去圖書館復習數學,本以為人們會在8點圖書館開館后才會來,結果我排在了圖書館前幾十米隊伍的最末尾,最后終于占到了一個位置不好的座位。第二天,我轉戰自習室,結果自習室里人滿為患,很少有空著的座位。這兩件事的后果就是第三天,我默默地呆在宿舍里自習,不去和那些理工男爭搶座位了。清華期末之兇殘,由此可見一斑。
而在寒假里,有人發到網上一張照片,在大年初一晚上,竟還有8個人在圖書館里上自習……
大學就是這樣,一切的時間都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可以選擇臨時抱佛腳,也可以選擇一直當“學霸”;你可以選擇沉迷網絡,也可以選擇投身社工;你可以選擇荒廢空虛,也可以選擇忙碌奮斗。這,就是你的自由。
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是你的自由。
只是在剛開學,老師就嚴令我們記下一句話: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目前想說的也就這么多了吧。畢竟我還只是大一學生,還有太多的路徑等著去探索,還有太多的謎題等著去解開。
從高中到大學,我本以為這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現在卻發現,大學只不過是過去生活的短暫停息,當然也是新生活的起點。這是我必須經歷的行程,也是我在多年后想起來會微笑的經歷。高中、大學,這兩者間并沒有特別大的鴻溝。我從曲阜小城到首都北京,從高中到大學,從幼稚到成人,正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一切都如此自然,一切又如此偉大。
變的是學習的地點和內容,不變的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