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現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孟嘗君入秦后即被任命為宰相,但是秦昭王輕信讒言,不但終止任命,而且囚禁欲殺。情況十分緊急。孟嘗君認為唯一的出路是派人冒犯昭君幸姬求得解脫之法。幸姬雖然答應幫忙,卻要一條狐白裘為代價。孟嘗君確實帶來過唯一的狐白裘,確已奉獻與秦王。可見形勢非常困難:唯一的出路需要唯一的狐白裘來開通,而唯一的狐白裘需要唯一的人通過狗盜的形式來拿到,轉手以獻幸姬。幸姬才肯為之言于昭王,昭王才釋孟嘗君。所以,狗盜是立了第一功的。
但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在孟嘗君他們一行更封傳,變名姓,夜半到函谷關時,按照關法,雞鳴才放客出關!而且這時秦昭王的追兵又越來越近,如果等到正常的雞鳴,不但狗盜之功全棄,而且孟嘗君人頭落地。可見,這時候如果有一人“能為雞鳴,而雞齊鳴”,使守關者開關放人,那么,其雞鳴之功就不亞于狗盜之功了。
所以,雞鳴狗盜能夠在其他人毫無辦法的情況下,發揮特別作用,使事情絕處逢生,轉危為安。他們如果申請進“士”的高級職稱,能夠、應該被批準嗎?文章最后兩句“始孟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所反映的情況,是十分公允的;而且孟嘗君早就把他們列于賓客,不但沒有錯,而且是有遠見的。
那么,在孟嘗君手下的士林里,是不是都靠這類口技吃飯呢?絕對不是。馮驩就是具有政治家眼光的一位。他曾為孟嘗君到封邑薛地收債息,得錢十萬,并把未能還息的債券付之一炬,“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后來,孟嘗君失去齊國相位,他便游說秦王“遣車十乘黃金百鎰以迎”之,同時,又游說齊王必先秦使之未到,復孟嘗君,而益與之邑以謝之。這樣,齊國又走上了康復之路。另外,馮驩還能本著“生活無小節”的精神規勸孟嘗君大度容人。在孟嘗君的相位一罷一復之間,食客三千人去盡而復來,孟嘗君想不通,說“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驩當即申之以大義,要他明白“物有必至,事有固然”的道理,希望他“遇客如故”,說得孟嘗君心服口服。
但是,事情到了王安石手里,就難辦了。他認為孟嘗君手下沒有夠得上“士”一級的人,他也根本不配得士。我們把他的文章附錄于此,供大家研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