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的生命終止在38歲的年輪,一朵潔凈美麗的荷回到地下,靜靜地感受泥土的芬芳。
時間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是疼痛,更是消逝。生肖的一次輪回,足以讓許多東西淡薄、遺忘。但是,在父親的心中,愛女并未走遠。飽滿的思念滲透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那一朵清麗的荷在親人的心中繼續美麗地生長……閻荷去世12年后,閻綱老師拿出了自己的日記,那是女兒病中的日日夜夜,不堪回首,卻又溫暖動人,無法遺忘……
有人說,不要再去撕裂那些疼痛的傷口了吧,把它封存在記憶里,時間會成為療傷的良藥。
但是,這是不得不說的心語。這里記載的不僅僅是愁緒,是痛苦,是掙扎,是忍受,是許多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夫、為人妻、為人親友必須面對的人生的疑難和心靈的苦痛,更是一個平凡的生命七百多個日日夜夜里留給這個世界的人性之光,是一個父親,一個家庭,一群朋友獨特的愛的方式,是走出絕望的艱難過程。
有人不解,為了紀念女兒,閻綱老師已經有了《我吻女兒的前額》、《三十八朵荷花》那樣堪稱經典的文字,為什么還要重溫痛苦,用日記再現那些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
當我讀過這些文字,走進那些實實在在的日出日落,心情的跌宕沉浮,更深地進入了一條時間的河流,也明白了這些日記獨特的魅力是任何文體都無法取代的。
日記是最私人化的文字,也是最真實的心跡表露。無論備忘或是記錄行蹤、表達情感,都是為了給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痕跡。盡管日記會比正式發表的文字隨意、散漫,缺少技術性的雕飾,其文學性可能會打一些折扣。但是,日記卻有著所有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東西,那就是真實、真切,是歷史留下的最可信的樣本(當然,那些為了某種需求專門寫給別人看的虛假文字除外)。盡管閻綱老師寫過許多漂亮的散文,有骨有肉,力透紙背,揭示真相,刺穿包裹嚴密的華麗外衣,讓人看到被遮蔽著的東西。但是他深諳創作之理,即使信馬由韁,材料亦在把控之中;即使表達感情,亦是收放有度。較比那些已經成為經典的散文,記敘女兒問病全過程的日記更加具體真實,令人難忘。
日記是人生的絮語,它保留著生活本來的樣子,包括無數瑣細的具體的細節,這些最細致、最不起眼的東西就是人生最真實的過程,閻綱老師曾多次強調散文寫作中細節的重要性,甚至比喻“藝術細節是魔鬼”,而就細節而言,沒有哪一部作品能夠超過與時間同步的日記。那些充分展開的細節是一分一秒的漫長的時間漏刻,更是每一關口,每一時刻的疼痛與憂傷;是血淚,更是摯情;是奔忙,更是思索。
當閻荷被無情地宣判為癌癥晚期,癌細胞已轉移時,一個艱難的過程開始了。疼痛、瘙癢、嘔吐、直至腸梗阻,堵塞了生命能量的通道……十次、二十次的化療,生不如死的折磨。最可怕的是,所有的努力都做了,卻無法挽住希望,生命一天天枯萎,一步步走向那個沒有人想去的地方。對于一個年輕的生命,內心該是怎樣的孤獨和恐懼!日記中不斷出現各種數據:白血球、CA125、血壓、尿量……這些冰冷的數字,是生命的消息,每一次的上下波動都會使人心驚肉跳。所有經歷過這種煎熬的人都感到徹骨的真實。
但是,閻荷不愿把痛苦的陰影籠罩他人,她輕松地開著玩笑:同一病房的孩子問:“阿姨,你怎么那么好看?你抹的是什么高級化妝品呀?”閻荷強打精神無力地回答:“好孩子,阿姨抹的是醬豆腐!”滿病房的患者哈哈大笑。閻荷難受,爸爸、哥哥和阿姨小周一起按摩,她戲曰:“這不是享受‘三陪’嘛!”母親在去一診所咨詢治癌驗方時,路上丟失一袋豆包,女兒調侃道:“幸好是豆包,不是錢包。”爸爸一直給女兒按摩,自稱:白發人按摩黑發人。女兒說:“爸真好!病房里的病友都說爸爸好,挺孝敬女兒的。”說完自覺幽默,笑了,笑得自然、溫馨。可愛的閻荷,痛卻幽默著,讓周圍的人含淚微笑。
閻荷在病痛中死去活來,痛苦絕望著:“真后悔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寧愿世上沒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痛苦中的掙扎,不盡的日日夜夜。無奈!”但最讓她痛心的是親人們為她付出太多:“假如世上沒有我,此刻,我的親人、我的朋友,便沒有勞碌、失眠、消瘦,真的,我不愿看到。”但是她不消沉,參透了痛苦和幸福:“無畏!使出渾身的解數來,咬牙、跺腳、掀門簾,露一手!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讓痛苦把幸福襯托得更加美好、更加甜蜜。”
閻荷留給人們一句話:珍惜生命!
刻骨銘心的愛遠遠超出語言的承載能力,也完全可以擺脫剪裁、結構這些技術性的努力。每一個關切、焦慮、痛苦、不安的表情,每一個輕輕的吻,每一句幽默的語言,甚至一頓包子,一次晨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有質感有聲色的鮮活的場景再現。
日記體現著一個寫作者的風骨。每個作家貫穿一生的獨特性總是由語言的方式、敘述的風格和人生境界構成,日記雖然相對散漫,但字里行間總是滲透寫作者的個人特質。閻綱老師說自己的寫作是“用熱血澆灌苦參”,他欣賞雨果的名言:“在主義之上我選擇良知,在冷暖面前我相信皮膚。”這本日記中不僅有女兒與死神周旋的坦然而鎮定的神態,也有周圍的人共同參與的一場愛的接力。
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啊,閻荷不孤單。父母、丈夫、女兒、哥嫂、朋友、同事、領導、醫生、護士、小阿姨,無數人參加這場與病痛的博弈。大家拼盡全力,沙粒一樣的希望也要百分之百的奔忙。許多雙溫暖的手握著一雙日漸消瘦的手,許多顆心向著一個方向。病痛面前,愛即是希望!
有一個反復出現的細節讓人流淚。父親從日本雜志上看到一個偏方:尿療。在不知道效果之前,不愿意讓女兒再承受無謂的痛苦,但是,每一個新方法或許都是一個希望,父親不能放棄一線機會,于是,自己悄悄地做著試驗。一年時間啊,愛滲透在每一天的忍受和每一次的期待之中。
日記中仔細記錄著親戚朋友送來的每一筆錢,單位同事的一次又一次捐款,這些瑣細的記述中蘊含著怎樣深情的祝福啊!
還有許多細節讓人難忘。親人們陪閻荷看病、打針、聊天、打牌、看球賽。母親那雙不干的淚眼,最困難時的相擁而泣;丈夫奔跑在妻子、孩子和單位之間,在疼痛難熬的長夜里,閻荷醉心于丈夫的陪伴;所有親人在大覺寺寫詩祝愿;最難忘的還是親人們那個永不停歇的動作:按摩。在巨大的疼痛面前,在默默面對生命終點的黑暗中,親人的愛撫不僅能夠緩解痛苦,更能溫暖內心,戰勝孤獨。即使苦難襲來,即使生命之光越來越弱,但心的溫暖給了病中的閻荷鼓舞和力量。
閻綱老師通過這些血淚文字告訴天下的人們:用心為你不幸罹病的親人、朋友甚至素不相識者建造一個愛巢吧,愿病中的人們都能擁有這樣溫暖的愛的撫慰。
我想起了《金薔薇》中的那句名言:“我們的創作旨在讓大地美麗,讓號召人們為幸福、歡樂和自由而斗爭的呼聲,讓人類廣闊的心靈和理性的力量去戰勝黑暗,像不落的太陽一般光華四射。”感謝閻綱老師為我們留下這樣的至情文字,讓我們相信愛沒有邊際,沒有盡頭,超越時空,柔軟而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