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位于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始創于十六國時期的西秦,后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開鑿與修繕,距今已有1600多年。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巖寺,宋代始稱炳靈寺。分為上寺區、洞溝區和下寺區,共有窟龕216個,造像800余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
北魏有位叫酈道元的官宦子弟,家學淵源,從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后來他做了官,常常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頗多心得,漢代的《水經》文字太過簡略,于是,他便苦心為其作注,成《水經注》一書。
酈道元曾沿長江順流而下,“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如今,三峽工程完工,“高峽出平湖”,三峽之險,《水經注》已成歷史,“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江水又東……”一路的江水又東,多少艱險隱匿其后。如果是今天,酈道元一定是長江第一漂之類的科考者外加探險家。
漂流完長江再來漂黃河。小積石山,千峰競秀,崖如刀劈,《水經注》卷二“河水”條記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
所謂“唐述”,即羌語“鬼窟”之音譯。故積石山稱為唐述山,河水亦稱唐述水,這里曾是羌族統轄地區。《水經注》繼續說:“巖堂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煉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為唐述山,指其堂密謂之唐述窟,其懷道宗玄之士,皮冠凈發之徒,亦往棲托焉。”傳說石窟常有衣袂飄飄的神仙出入,神秘莫測。又有弘法高僧往來停留,唐述寺香火繚繞。我猜測酈道元到此必停船上岸,前往拜偈。兩岸崖壁嶙峋,寺隱匿于歲月中,只有佛端坐岸邊,一條黃河拐個彎滔滔流逝,像是束起佛陀袈裟的腰帶。
西秦乞伏氏篤信佛法,有“鑿仙窟以居禪”的風氣。
西秦邀請高僧曇摩毗、玄高等為護國大禪師。玄高曾在麥積山修禪,后被兩個掌權的學僧排擠,離開西秦,后來另一位長安高僧曇弘被河南王禮請,曇弘說服河南王請回了玄高,再回時“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內外敬奉,崇為國師”。
曇弘、玄紹諸僧也到過西秦。玄紹學究諸禪,以至于可以“手指出水”,后來就在炳靈寺“蟬蛻而逝”。炳靈寺石窟眾多,一一細看,仿佛一窟內就住著高僧玄紹,寬衣大袍,隨時都會羽化成仙。
這里是從青海到達流沙,中亞西域通往西亞的必經之地,是“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交通要道,故有“絲綢之路”右南線“臨津古渡”之稱。
西秦曾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費時三年在附近黃河上架橋,以跨過黃河天塹,“橋高五十丈”。酈道元燒香拜佛,上船前去高橋上走走,沒有高處不勝寒的凄涼,倒是有種羽化成仙之感吧。黃河繼續東去。
11世紀,西夏與宋交戰,橋毀,絲綢之路從此改道,炳靈寺冷落下來。時至今日的峽外鳳林關渡口,我細細尋找,刻在巨石上的“天下第一橋”字樣隱約可見。可惜了這座橋。
一條長長的絲綢之路,幾處開窟塑佛。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見長,麥積山石窟以泥塑為最,炳靈寺則以石雕而著名。鑿累了石頭的手握起了畫筆,而泥塑常讓我想起童年的時光,溫潤而又飽滿。河南的龍門石窟也以石雕見長,同一條黃河,甘肅在上游,河南在下游,佛亦順流而下,共飲黃河水。飲完了黃河水,再去看看山西的云岡石窟,據載都是由甘肅遷徙去的工匠開鑿。一個個石窟挨個看過去,像是替佛走走親戚。親戚要常走動,云岡石窟,同樣高大的佛,笑容里仿佛帶著煤的溫暖。

北魏的酈道元攏緊衣袖順流而下。
遠處晉代著名高僧,大旅行家法顯匆匆而來,從這里渡黃河西去赴印度取經,炳靈寺169窟壁畫上至今保留著他的畫像和題記。
《祐錄》載,“法顯三兄并齠齔而亡。”齠齔,為小兒換牙之意。因為換牙離世,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可怕。于是,“其父懼禍及之,三歲便度為沙彌。”
從此,家中少了一位小兒,中國佛教史上多了一位名僧。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到了法顯時代,從送進來轉折為拿進來的階段。一提起取經,人們就想起了唐玄奘。其實,早在玄奘兩百多年前,法顯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壁畫上的法顯僧衣整潔,并沒有想象中的風塵仆仆。法顯65歲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國,歷經十三年,其中艱辛,正如他后來所說的:“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歸來時已經近八旬的垂垂老者了。
第169窟是炳靈寺最大的窟,是利用一個自然洞穴陸續雕鑿、塑繪而成,距地面高60米,洞深19米、寬27米,洞高15米的不規則的石洞。窟內龕像和壁畫的分布,沒有統一的規劃和布局,佛祖菩薩來去,反有一種自然之態。除大量西秦時佛像以外,還有北魏以至隋代的作品。
西秦佛像和脅侍菩薩頭頂多作磨光高髻,額平,面目瘦削,袈裟質感輕薄,衣紋貼體,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征。
169窟11號壁面下方有一彩繪說法圖,釋迦、多寶二佛并坐說法,怎么看都像兩位拉家常的朋友,只是娓娓道來,真理自在,并不爭論。
169窟第7龕下方的維摩畫像,畫中左側長方形帳中,一位高髻圓臉、長發披散的維摩詰只腿部蓋一點被臥于榻上。《維摩詰所說經》中說,維摩詰非常善于辨經,有一次他病了,佛派了智慧第一的文殊前去問疾,榻邊一侍者。右側文殊菩薩,半結跏趺坐,神態安然地坐在方臺之上,一手上舉,做辨論狀。兩邊各立一比丘,嘴唇微張,神情專注地觀看這場難分勝負的辨經。
我喜歡看一個個供養人的像,面容各異,生動而家常,常常帶著更多信息,從大小、長相、衣著,我試圖推測他的家世背景。
接著細看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畫,一幅女供養人像很像顧愷之《女史箴圖》中的婦女形象,壁畫中連綿細密的線條白描出云鬟叉髻、帔巾飄帶、盛裝打扮的女子,應該為十六國時期西北少數民族服飾裝束了。
一個接一個石窟,從漢到唐一路看去,眼前一位位越來越肌膚飽滿衣飾華美的佛,讓人不由覺得,盛世近了。唐代,唐述山已成為佛教叢林,改稱靈巖寺。
來永靖炳靈寺,遠遠就看見171龕唐代彌勒大佛莊嚴地端坐著。佛龕依山雕鑿,龕前原為多層樓閣式木構建筑,可惜毀于清末兵火。大佛為石胎泥塑。泥塑的袈裟已經看不出來紋路,只有石雕大佛端坐在風里,風來了,雨去了,大佛冷嗎?171龕高27米的摩崖釋迦牟尼大坐佛,面帶微笑,端詳和藹,傳說為文成公主進藏時隨帶的工匠雕塑成的。上半身用石雕成,下半身為后世以泥補塑成,堪為雕塑集大成者。
吐蕃王朝政權一度占領此地。宋代,篤信佛教的吐蕃贊普王朗達瑪第五世孫確斯羅于1032年建立了以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確斯羅藏族政權,占有整個河州地區,炳靈寺也隨之為其所有,唐之靈巖寺改稱為藏語音譯的炳靈寺,沿用至今。
炳靈寺寺名是藏語“強巴炳靈”的音譯,藏語“強巴”即“彌勒佛”,“炳”是數詞“十萬”,“靈”是佛之所在,故而炳靈寺共意為“十萬彌勒錫居洲”,相當于漢語中之“千佛山”“萬佛洞”之意。如此氣象宏大的寺名,改得真好,我竊以為,這是吐蕃政權對此地的一項重要貢獻。
炳靈寺分為上寺和下寺。下寺為石窟,上寺為藏傳佛教寺院。藏族人生活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對佛窟進行了重修和重繪,炳靈寺開始彌漫起藏傳佛教文化的氛圍。隨著元朝的衰落,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由噶舉派取而代之,藏傳佛教噶當派僧人入駐炳靈寺弘法傳教,開窟造像。炳靈寺地處偏僻的洞溝內開鑿的石窟大多是噶舉派僧人所建,格外幽深神秘。
清順治二年,炳靈寺還確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體系,這時寺內佛殿經堂密布,僧舍遍溝,僧人劇增,盛況空前。并形成了上下寺之分,有上一千,下八百僧眾之說,隸屬于炳靈寺的中小屬寺遍及甘、青、內蒙等地共60余座。
佛一改近似的面容,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慈眉善目、面貌安詳的顯宗佛像;兇神惡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嫵媚動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獰的佛母像……極美與極丑、極善與極惡的眾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個多彩多姿、反差強烈的眾佛神世界。
走了很久,洞溝道路崎嶇,可惜,上寺曾被焚毀,僅存一唐龕、一洞和幾座塑像。
曾經供奉的佛造像、彩繪泥塑像、木刻雕版造像、壁畫、唐卡去了哪里?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拉卜楞寺嘉木祥三世活佛都曾專程來炳靈寺朝拜。
乘船歸去,炳靈寺遠了,高大的唐代彌勒大佛遠了,酈道元也遠了。只有黃河,陪伴我順流而下,回到蘭州。接下來,該黃河與我告別,穿城而去了。
北石窟寺,因與其南45公里處同時代開鑿的涇川南石窟寺相對應而得名。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的覆鐘山下,蒲河與茹河交匯處之東岸二級階地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36′35″,東經107°32′00″,海拔1083米。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興盛于唐宋,清末廢棄,1963年重新保護,從創建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甘肅東部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遺存。寺院坐東面西,平面南北長150米,東西寬40米。有窟龕的黃砂巖崖體高20米,南北長120米。除此而外,北石窟寺還包括其南1.5公里處的石崖東臺石窟,花鴇崖石窟、石道坡石窟和其北1.5公里處的樓底村石窟(簡稱北一號窟),南北延續3公里。現存有編號的窟龕296個。
北石窟寺在隴東遼闊的董志源西面。董志源有著全世界最厚的黃土層。車一路上行,途見有放羊人趕著一群羊回家,像是要把羊放牧成一朵朵白云。五月不冷,云看起來卻還是像暖和的棉花。

一大片銀杏樹,開著雪白色的花朵,這似乎是我第一次見到銀杏開花,后來查查,原來銀杏開花,也就匆匆忙忙的幾天。我愿意把它們看做是另一些暖和的棉花,佛背山臨水住著,總覺得他們會冷似的。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京官出身的涇州刺史奚康生,為逢迎出生于臨涇的虔誠佛事的胡太后,開鑿佛窟北石窟寺,北石窟寺位于蒲河、茹河交匯處東岸覆鐘山下。
覆鐘山相傳為周穆王登臨之山。周穆王是位頗富傳奇色彩的帝王,《列子·周穆王》記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游,命駕八駿之乘……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瑤,王和之,其辭哀焉。”穆天子讓造父駕車,諸侯國進獻八匹神馬,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喜歡這八匹馬的名字,讀起來都閃閃發光,果然是神馬。
涇川滛池不遠,且歇息片刻,西王母已率眾仙女來迎了吧。設宴款待,兩人詩詞相和。“其辭哀焉”,依依惜別之情可聞。《史記》則說穆天子“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神馬旁奔跑著白狼白鹿,不知是什么景象?總歸是夠奇異的。
還有件奇異的事,周穆王西巡時,遇見奇人偃師。偃師獻給周穆王一個偶人,與常人的外貌極為酷肖,掰動下巴能歌,調動手臂起舞,周穆王看得有趣,讓寵姬一起出來觀看。表演將畢,那偶人卻向周穆王的寵姬拋了拋媚眼,周穆王勃然大怒,要處決他。偃師只好將偶人折開,偶人的心拆走便無法說話,拆走肝則眼目皆盲,拆走腎就無法走路。好像奇異的事情都被周穆王遇上了。
八駿遠了,茹河與蒲河交匯于覆鐘山前。
先說茹河吧,發源于寧夏東南邊隅。有位寫詩的朋友在寧夏,他在茹河南岸長大,說每當盛夏時節,牧羊人從幾十里外趕著羊群到茹河邊給羊群洗澡,洗干凈后的羊只剪下羊毛,能賣上好價錢。剪過毛的羊一大群也一只只孤零零的可憐相,“咩咩”叫著。水聲喧鬧聲吵成一片,這是茹河最熱鬧的時候。茹河水嘩嘩地流淌,像是夾雜著朋友的才情浩蕩而來,讓人覺得親切。
蒲河為慶陽境內第二大河流,古為清水,因河谷兩岸多生蒲草而得名蒲河。蒲草我喜歡,永遠蓬蓬勃勃地瘋長,綠得肆意。到了冬天,卻是滿目的白發蒼蒼般,視之荒涼。
北石窟寺面前,茹河與蒲河交匯,從崖下嘩嘩流過,佛項間的一根銀鏈子。窟群驟然出現,背后群山環抱,氣象雄偉。
說起隴東石窟就不能不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奚康生,從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開始,奚康生在所管轄的涇州同時開鑿了南北石窟。
“奚康生,河南洛陽人。其祖先為代人,世為部落大人。”奚康生家族本姓達奚,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姓氏改革,于是達奚氏變成了奚氏,籍貫也相應地變成了中原洛陽。
奚康生年少時就以勇猛著稱,能開十石強弓。梁將徐濟率軍犯境,奚康生擊擒之。梁將聽說他能開強弓,特地作了長八尺的兩把大弓和粗如長笛的箭送給他。奚康生當眾用其平射,尚有余力,觀者都很驚異。射箭中的平射,有效射程非常近,使對手猝不及防,甚至連盾擋都來不及,似乎可以用兩個詞形容:追風、迅捷。
奚康生十幾歲開始從軍,一直做到封疆大吏,擔任過涇州、相州等四州刺史,是一位戰功赫赫的武將。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奚康生在涇州大規模開鑿佛窟,一枚冷箭射來,帶著一股勁風,這一次是將軍覺得有些冷,佛的拈花微笑將使他覺得溫暖。此時,是公元509年四月。四月八,浴佛節,四月八還是祭青苗日。挑選這樣一個日子,真是不容易。周祖不窋在董志塬教民稼穡,種下第一麥粒。唱戲宰牲祭祀,四月八人們敲鑼打鼓去麥田祭青苗。隊伍由掛在長竿上的幡和紙鳶前導,人們手執白色小三角旗,繞田游走。傳說中麥王誕辰日的青苗祭,實質上是一種集體驅蟲儀式。麥苗青青,北石窟寺雕鑿的聲音傳得很遠。
北石窟寺規模最大的第165窟就是奚康生所開鑿。方形窟門,開明窗,窟里熱熱鬧鬧住著七位佛。過去、現在、未來,分別是毗婆尸、尸棄、毗舍浮、拘留孫、俱那含牟尼、迦葉、釋迦牟尼,修煉時念誦七佛名號,“觀七佛者當勤精進”。七位佛均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直鼻厚唇,長頸窄肩,形體修長。奚康生修窟時將魏孝文帝以前三位皇帝的模樣全雕進窟中,哪位佛有了皇帝的模樣?佛們個個都有著北方少數民族的質樸和清瘦。他們更為自在、更為執著的以佛的力量展現自己。誰沾了誰的光呢?
奚康生放下屠刀,專心事佛。
佛內著僧祇支,胸前束帶打結,外著袈裟,下著裙,衣紋細細密密,石窟門開處吹一股風來,衣袂就會隨風飄動。
西壁南側靠近窟門,普賢菩薩騎白象而來。白象聽佛經長大,溫和順從。有一年在西雙版納的野象谷看到野象,人躲樹頂小屋里偷偷看,象的目光警惕而兇狠,我像個入侵者似的又驚又懼。菩薩身后,一尊弟子雙手捧如意寶珠,半跪著侍奉。菩薩用如意降智慧,白象且停下腳步吧。
西壁北側靠近窟門處雕阿修羅王。阿修羅梵文翻譯過來叫“無端正”。無端正自然長相丑陋,且好斗。三頭四臂的阿修羅一手擎日,一手舉月,一手持金剛杵,一手握降摩杵。忙碌的阿修羅,非神、非鬼、非人,他帶給你什么,取決于你內心的引導。奚康生,戎馬生涯不可一世的氣勢排山倒海而來,阿修羅更像一位無往而不勝的將軍。
可惜窟四周頂部轉角處和四壁的浮雕多已風化。尚能看清西南壁角上方雕裸體飛天,儼然一壯漢乘涼的模樣,飛天一路飛到唐朝,將軍解甲,四野安定,方有了千嬌百媚。
絲帶飄飄,北石窟寺唐朝造像窟龕最多,有198個,窟頂,飛天挽了衣袂,正繞窟而飛。佛慢慢變得豐腴,盛世的佛和人,都有著富足的美。
北魏開窟共34個,回頭接著看165窟,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尊天王像。護法天王身著鎧甲,面容威嚴,佛經中的天王是重要的護法神,守護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一位尚且可安天下,何況有四位乎?
奚康生官至相州刺史,卻還是改不了武夫習氣。相州天旱,他派人鞭打石虎畫像,到西門豹祠里求雨不成,又拔了西門豹像的舌頭。他原本是想要讀佛經,凈心修養的啊。
其后不久,他兩個兒子暴死,他也大病一場。后因參與宮廷內部斗爭被殺。余南北石窟寺,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且一路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