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民生思想,中國共產黨人結合著中國的具體實際,對馬克思的民生思想進行了豐富與發展。具體表現為: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為民思想;鄧小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江澤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利民思想;胡錦濤“以民為本”的惠民思想。馬克思民生思想對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關鍵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3 — 0007 — 02
馬克思民生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提升人民的生計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增進人民的生活幸福,最終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解放人類、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謀求人類幸福的民生思想,并在此基礎上給予了新的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生思想,認真貫徹好這些民生思想,對做好當前的民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四代領導人對馬克思民生思想的豐富與發展
歷屆黨中央領導人都非常關注民生問題,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并根據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為民思想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由此可見,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他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工作路線,把密切聯系群眾當作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時時為民,處處為民。毛澤東說:“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2〕毛澤東要求廣大共產黨人要做好帶頭模范作用,要自覺地無條件的幫助群眾,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做起,要“關心群眾的痛癢,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3〕建國以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毛澤東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要求黨在制定和實施政策時必須考慮到廣大群眾的利益、意見和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他看來,社會主義經濟是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經濟,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總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民生思想的核心,他始終致力于人民解放,國家獨立,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
(二)鄧小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論斷。鄧小平說:“哪有什么貧窮的社會主義、貧窮的共產主義!”〔4〕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5〕這就是著名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本質包括兩方面內涵:一是生產力,即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二是生產關系,也就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把生產力置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首要地位,只有生產力得到解放發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滿足,才能為解決民生問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鄧小平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他從消滅貧困、解決溫飽問題著手,致力于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提出了解決溫飽、建設小康、達到中等發達水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由于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同,鄧小平指出,可以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達到共同富裕。在這一富民思想指導下,鄧小平帶領廣大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逐步實現了小康生活。總之,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民生思想的核心。他側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關心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關切人民實際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
(三)江澤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利民思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核心是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本質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江澤民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黨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都是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脫離群眾、任何違反群眾意愿和危害群眾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6〕“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7〕江澤民還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8〕江澤民一再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在思想上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在行動上要深入基層群眾,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生產和生活問題。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集中精力搞建設,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總之,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澤民民生思想的基本內核。
(四)胡錦濤“以民為本”的惠民思想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以馬克思民生思想為指導,在繼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民生思想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民生問題現狀,形成了以“以民為本”為核心的惠民思想,其內涵包括: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首先,“權為民所用”。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把權力委托給了中國共產黨行使。因此,中國共產黨要正確看待和運用手中的權力,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為人民掌好政、用好權,用人民賦予的權力來服務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其次,“情為民所系”。各級黨政干部要與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著血肉關系,要時刻為民所想、憂民所憂,深入基層群眾,致力于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既是維系黨和國家興盛的關鍵,也是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和基礎,更是推進社會進步、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石。最后,“利為民所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無任何時何地,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始終是其奮斗的最高目標。所以,胡錦濤反復強調:“要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把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落實到各項政策中去,特別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9〕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由上可見,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江澤民和胡錦濤,這四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民生思想,努力做到一切為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人民群眾共同富裕,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民為本,為民執政。“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這一核心理念貫穿于中國共產黨執政方針的方方面面。
二、豐富與發展馬克思民生思想的當代實踐價值
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民生思想。進一步弘揚馬克思關切民生的思想傳統,對當前我國民生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力構建方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10〕。要構建和諧社會,就要解決當前一些突出的民生問題。
第一,解決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的正確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第二,解決教育問題。教育是富國興邦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標準,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第三,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廉租房制度, 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
第四,解決醫療問題。健康是人的生存發展之基礎,關系千萬家庭幸福。要解決醫療問題,就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實行政事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的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積極參與,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等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總之,民生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段,不同時代都會賦予其不同的歷史內涵。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執政六十多年來,始終秉持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這一執政理念,致力于人民當家作主;致力于改革開放,人民日益富裕;致力于人民群眾奔小康;致力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幸福生活。切實解決當今中國的民生問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之基,深信中國共產黨人會為中國人民的民生幸福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38.
〔4〕〔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110,11.
〔6〕〔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72.
〔7〕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322.
〔9〕胡錦濤.在毛澤11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EB/OL〕.2003-12-26.
〔10〕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馮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