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市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舉行擴大會議,全體市人大代表和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參加,聽取楊雄市長關于市政府上半年工作情況的報告。26日上午,800多名市人大代表進行分組審議,熱議改革開放、民生保障、作風轉變等議題。
上海如何抓住自貿區建設的機遇?民生保障工作如何做到讓群眾感到貼心?轉變工作作風該從哪里突破?26日上午,在市人大常委會擴大會議上,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和列席會議的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圍繞楊雄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展開熱烈討論。
自貿區:制度創新是重點
“自貿區建設的重點是制度創新,不是政策優惠。”對楊雄報告中的這句話,代表們深以為然,大家認為,上海一定要抓住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遇。
在沈建華代表看來,只要抓住了自貿區的“牛鼻子”,上海在改革創新方面就站在了制高點上。吳安橋代表提到,改革開放已經到了新的層面,用優惠政策的思路很難進一步推進發展,而是需要用制度創新解決問題。“應該抓緊對全世界范圍內的自貿區經驗加以吸取集成,融合創新。”在葉倩代表看來,自貿試驗區建設是上海的大事,要有大思維,要有國際化管理的大力度。
“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鄭建民代表提到,把自貿區做好,難度很大,上海要盡全力接好這個中央的“大紅包”,諸葛宇杰代表提出,上海是改革開放的窗口,要與國際最先進的貿易區接軌、看齊。上海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定位要高瞻遠矚,通過自貿區建設,發揮服務長三角地區,為全國提供示范效應。“當前,我國在航運政策、海關監管模式上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希望對這些政策問題加以探索完善。”姚鍵代表認為,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涉及到金融、航運、稅收等方面,制度設計時,要注意制度間的相互銜接和配套,不要有沖突。
“改革創新要“破”,但不能沒有“規則”。”林化賓代表說,自貿區要從制度建設、創新上下功夫,建立起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在吳堅代表看來,搞自由貿易區要突出制度創新和立法先行,讓法制化和市場化兩個輪子并駕齊驅。他認為,作為連接國內和國際的自由貿易區,法律的運作和適用是比較特殊的。除了盡快與國際規則相銜接外,還要與國內非自貿區的現行有效法律法規銜接好。
在陳敏代表看來,自貿區建設對現有體制會有很大的沖擊,對政府理念也會產生革命性變革。“政府要站在更高點,簡化管理程序,下放管理權限,要通過自貿區建設促使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
促轉型:要有頂層設計
一些新型業態企業,如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為何公司總部都在深圳或杭州?上海如何依靠新技術、新模式、新制度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趙福禧代表提出,轉型要轉觀念、轉方法、轉思路,對“怎么轉”要有頂層設計。他認為,產業發展中一方面要聚焦新興產業,另一方面也要做強傳統品牌,不能簡單否定傳統產業。“結構調整意味著要放棄,特別是一些落后產能,否則新的產能不可能出來。”李春平代表所持觀點為,對改革對轉型有容忍度,做好過緊日子的思想準備,在全社會凝聚共識。
呂貴代表表示,電子商務的發展正由“技術平臺創新”向“商務業態創新”過渡,要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和新的機遇。他說,上海是商業中心,電子商務發展對實體店鋪的生意會造成很大的沖擊。上海在B2B這塊的電子商務做得很大,但其他方面比較少。此外,還要關注跨境交易和稅收問題,線上線下的公平問題也需要研究。
“現在企業的內在轉型需求很迫切,但壓力也很大。”梁專建代表提到,當前IT產業主要走外包路線,但利潤很低,要有所創新,不能單純靠外包來發展。而技術創新的難度很大,建議電子商務、IT產業等信息技術要和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在商業模式上有所突破。
郭麗娟代表說,新型業態快速成長,增長型的企業需要人,但招不到人,而傳統產業人才過剩。所以,要特別關注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存在的問題。胡奕明代表特別提到,上海要成為有競爭力的城市,一定要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應對轉型這一戰。比如底特律的破產,就是失去對人才的吸引力,進而失去城市的活力,上海要吸取相關經驗教訓。
促民生:不要“關門做政策”
“政府要以更大的財力和精力投入于民生改善。”陳宏民代表認為,這中間有個民生投入的效率問題。民生投入主要以財政補貼的形式進行,可以提供給供方,或者需方。從理論上說,在公共衛生、道路、供水電等非競爭性領域,應該貼給供方;在醫療、養老、教育等競爭性領域,貼給需方。而現在相當部分的財政是補貼給供方,導致使用效率較低,“是否根據實際情況,將部分補貼調整提供給需方,讓其自由選擇購買何種服務?”
“民生政策要多聽聽大多數人的意見,量力而行。”在陳燮君代表看來,民生政策貼近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取得更好效果。潘晞晨代表介紹了自己在接待選民時的一些感受:“我們的教育減負喊了很多年,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少市民仍在反映這一問題。走訪時,一些一線的老師告訴我們,課改并沒有征求他們的意見,措施出臺后,他們也只能按照這樣的方式來教課。”對此,陸曉煒代表直言:“應該多聽聽基層的意見,不要關門做政策。”
談到舊區改造,許偉國代表列出三大瓶頸:一是資金問題,融資平臺不夠,入不敷出;二是配套房問題,房源大都很遠;三是動拆遷矛盾。高向軍代表認為,在舊改方面要有新政策。一是融資,首期政策性貸款、專項貸款等都是新政策,下半年如果中央出臺這個政策,上海應該跟上。二是建立有效的拆遷機制。把大集團與區政府掛鉤,各司其職,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舊城綜改。鮑吾英代表認為,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舊區改造兼管并舉。在房源上要合理匹配,政策上進一步放開,有更大的余地讓市民進行選擇。
收入分配也是代表熱議的一大話題。程維明代表說,現在居民收入增幅在減緩,令人擔憂,提前實現居民收入倍增目標的難度加大。史秋琴代表認為,政府要在拉動內需上有實質性增長,就要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代表們建議,盡快制定一般職工提高收入的機制。
轉作風:鼓勵干部敢做事敢負責
無論深化改革開放還是解決民生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各級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不少代表認為,上海應該拿出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那股闖勁,大膽先行先試。徐洪海代表說:“現在一些國有企業高管心態不佳,沒有創新進取的激情。上海的干部應該要有緊迫感、危機感和時不我待的意識。”梁惠英代表表示,政府應該在提升公信力方面扎扎實實做些工作,“政府的群眾路線要落到實處,否則公信力不會提高,公務員要有管理意識和服務意識。”
林宏鳴、丁全興等代表不約而同地提到這一點:現在的干部都存在一種“怕”的情緒,很多基層干部“怕做事”。馬欽忠代表提出,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弱化官本位”。他說,一些干部不是考慮如何提高工作水平,而是在想如何把責任分擔到其他部門去:“出發點不是為了做好工作,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
“社會管理迫切需要創新轉型。”朱洪明代表表示,目前中國是法律條文數量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國家,但一些突出問題很多部門可以管,但誰都不管:“因為做與不做一個樣,一些單位索性執行不到位,反而當'好人'。行政不到位就應該承擔責任,這點目前特別不夠。”
要解決這一問題,朱洪明建議,干部考核體系要與現實適應:“應該建立與實際相匹配的干部考核機制,鼓勵干部敢于做事,敢于負責。”朱民代表提到,上海最近通過了《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就是為了消除干部群眾中存在的“不想改、不敢改、不愿改”的思想顧慮,營造敢闖敢試的氛圍。劉瓊代表認為,真正轉變作風,關鍵是落到兩句話:“要讓黨員有歸宿感,要讓群眾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