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19日,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層自治組織和公民共提出2013-2017年立法規劃建議項目255件。立法資源畢竟有限,哪些項目可以納入規劃?哪些尚待東風?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法治研究會經過多輪篩選,于7月17日向市人大常委會分別遞交了篩選結果報告。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委托“第三方”機構參與五年立法規劃初步篩選。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表示,此舉意在打破人大和政府的內循環,引入社會力量,發揮社會智力資源作用,共同篩選出真正符合人民期盼的、有質量的建議項目。
匯智庫細做“立法前評估”
由于255個建議項目涉及上海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科院突破學科界限,按照黨的十八大“五位一體”的總部署,成立政法、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專家評議組,匯集了經濟學家左學金、歷史學家熊月之、社會學家盧漢龍在內的50多位知名學者。
為了保證篩選意見的科學性和可信度,社科院進行了兩輪篩選。第一輪篩選中,不僅每個建議項目包干到人,研究領域相近的專家還兩兩組合,互相復核對方的初步意見,提交專家評議組全體會議表決通過后,形成初選結論。第二輪篩選則更加強調“少而精”的原則,專家學者不僅對納入初選范圍的建議項目“好中選優”;而且再次審視初選淘汰的建議項目,將確有立法需要、卻因形式不合格而落選的項目“起死回生”;還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在既有的建議項目之外,拓展性地提出了6個立法建議項目,做到“拾遺補缺”。
在篩選過程中,專家學者們發現,建議項目有些“不平衡”。比如,立法建議項目中要求立新法的多,建議修改的少,建議廢止的僅有1件。而完整的立法活動要做“加減乘除”,立、改、廢并舉,尤其要通過法規修改制定出管用的“關鍵幾條”。又比如,從立法內容上看,建議項目仍然偏重于經濟領域立法,尤其是管理型的立法。今后應該扭轉這個局面,將社會立法和文化立法置于和經濟立法同等的地位,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立法,穩步促進民主政治立法。
從篩選結果來看,這些“不平衡”得以緩解。市社科院建議制定、修改或廢止的有49件,其中制定22件、修改24件、廢止3件,建議修改的項目超過了建議制定的項目,建議廢止的項目也有所增加。從項目構成上看,政法類、經濟類各11件,社會類8件、文化類9件,生態類10件,分布更為科學。
“社科院法學所專家參與人大的立法后評估工作議已成傳統,但以‘獨立第三方’身份承擔立法規劃建議項目篩選還是第一次。”社科院副院長、法學所所長葉青更愿意將立法建議項目篩選視作是一次“立法前評估”活動。他認為,在“前評估”階段就堅持民主立法精神,不僅立法建議項目的來源多元,遴選過程也廣納各方意見,可以從源頭上克服“關門立法”、“部門立法”的弊端。
開微博傾聽“草根心聲”
與上海社科院側重聽取學者意見不同,市法治研究會作為社會團體,格外注重吸收社區居民、鄉鎮郊區村民、外來務工人員、兩新組織白領、中小企業業主及小區團隊領袖等社會群眾的意見。研究會將市人大常委會收到的立法建議項目“合并同類項”,形成了174條立法建議項目,并進行了三輪篩選。首先通過開展征詢和座談進行“初篩”;然后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城市管理6個專題研討,構成“復篩”;最后由熟悉法治工作實務并有研究水平的同志對“初篩”、“復篩”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再加上研究會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39條立法建議項目作為“終篩結果”。
哪些項目更受社會關注?研究會在按“需要”為1分,急需為1.5分,對匯總后的174個項目做了關注度測評,養老保障、食品安全、個人信息安全、誠信體系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及物業管理、拆違等問題得分超過100分。權力監督、發展社會組織及見義勇為等立法需求也很強,關注度分別達到106.9%、120.37%、111.11%。
此外,研究會還引入了“微博篩選”,“@閔行法宣零距離”、“@俠骨柔情”、“@海民視角”等賬號就物業管理、車牌拍賣、月子會所等10個與民生關系密切的話題,請網友談談看法。僅僅5天,網友發表評論達到61624人次,轉發達到86779人次。
“線下征詢座談研討有‘深度’,線上微博評論交流有‘廣度’。”市法治研究會副會長徐秉治認為,兩者相結合,既最大限度地匯集了民意,又將立法規劃篩選的過程變成了向全社會宣傳法治精神、形成思想共識的過程。
“第三方”貢獻立法思考
在編制立法規劃之外,“第三方”對人大立法工作提出的思考和建議,也讓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眼前一亮”。
市社科院提出,地方立法要在數量上盡量“減肥”,在內容上盡量“瘦身”。立了法就一定要管用,保證能解決關鍵問題、保證實施資源能跟上,且能有效彌補“立法的縫隙”。立法不應超越社會階段,搞“奢侈立法”和“景觀立法”,而應著眼于大多數人的慣常品格和言行,著眼于既有的社會發展水平。
市法治研究會則建議不斷深化完善“開門立法”。與編制立法規劃時項目多、時間短的狀況相比,具體立法時項目單一、焦點集中、討論充分的情境更有利于開門立法、公眾參與。要讓各個方面人士、各種不同意見,特別是有分歧的看法得到充分爭辯和廣泛論證,從而實現立法成本上做點“加法”、執法成本上做點“減法”的目標。
據悉,“第三方”提出的篩選結果和立法建議將得到充分的運用。目前,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在醞釀形成五年立法規劃項目初步建議,并將再次征求全體市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將“開門立法”的理念貫穿于五年立法規劃形成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