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發展經驗和國內實踐來看,消費金融作為消費金融機構為個人或家庭提供的滿足其信用消費的信貸服務,對經濟增長和增長方式的轉型具有突出作用。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起步于上世紀末,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但發展水平仍遠遠滯后于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國外消費金融發展實踐方法的學習借鑒,在總結近年消費金融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政府加大對消費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和相關機構加大對消費金融業務的拓展,實現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又好又快發展,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與轉型。
當前加快國內消費金融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亟需發展消費金融。消費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一直不突出。2011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僅為35.4%,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差超過20個百分點。在居民儲蓄率連年攀升的同時,國人海外消費卻持續火爆,2012年中國游客海外消費同比增長超過18%,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近4個百分點,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亟需進一步釋放。消費金融針對居民消費需求提供的信貸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效釋放居民消費需求并提高社會總消費水平,而產能過剩背景下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向效應。國內消費金融典型工具――銀行卡的發展有效證明了這一點,根據中國銀聯測算,2012年我國銀行卡的普及和使用拉動全國居民消費總量增長1.15%,進而帶動我國GDP增長了約0.44%。
(二)國內消費金融的加速發展已具備相應條件。國際經驗表明,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是經濟發展和政策推動的共同結果。2011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5500美元,已達到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金融加速發展階段所需的4000-5000美元的國際經驗水平。而歷史上,當制造業和進出口發展遇到瓶頸時,多國政府都成功通過直接推動消費信貸業務或減稅來快速發展消費金融,促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恰好符合我國當前面臨的狀況。同時,社會環境和技術的發展也為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城鎮人口不斷增加,信用卡市場持續高速發展年輕消費群體逐漸成長,“量入為出”的傳統消費觀念正在改變,通過消費信貸適度提前消費的理念越來越被大眾接受;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用戶信用信息來源和客戶發展渠道更加多元化,通過對消費數據、社交數據、互聯網數據等大數據的挖掘和在線營銷,發展消費金融的方法和效率也顯著提高。
加快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的建議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發展消費信貸。建議下一步加快推出具體的支持政策、實施科學的業務措施,力爭在三到五年內推動國內消費金融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降低準入門檻支持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目前國內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等。與國外相比,我國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門檻較高,2009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出臺以來,國內僅有4家專業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開展相關業務,總體規模占比不足5%,遠低于國外1/3的通常水平。在監管手段可行、安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建議人民銀行、銀監會等監管機構適當降低如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注冊資本、出資人總資產等市場準入門檻,更多引入民間資本,支持不同類型的市場競爭機構,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信貸需求。
(二)完善針對消費金融的差別化監管政策。以目前最典型的消費金融工具信用卡為例,當前對其監管偏嚴,如在資本充足率的計算中,信用卡未使用授信額度主要執行高達50%的表外資產信用轉換系數,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建議銀行業監管機構適當放寬對消費金融創新業務的限制,一是降低對信用卡未使用授信額度耗用資本的監管要求;二是放開對信用卡小額貸款功能的限制,使之同時具備循環貸款和小額貸款的功能;三是逐步開展消費信貸資產的證券化試點;四是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對信用卡項下的消費稅收進行優惠。
(三)加快個人征信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消費文化等基礎建設。一是繼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個人信用信息建設,在現有的政府征信體系之外,同時培育商業化的個人信用評估機構,逐步建立社會化全面征信機制,并將個人信用信息納入其生產、交易活動的資質評估中,大大增加不良信用行為的成本。二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個人收入,緩解居民在住房、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的壓力,穩定收入增長預期,從而增強消費意愿,為消費金融業務的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在此基礎上加強信用文化建設,既培養消費者養成良好的信用習慣,降低其信用違約的道德風險,又引導其積極建立適度提前消費、合理信用消費的消費理念。
(四)引導商業銀行等加大消費金融發展與創新力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商業銀行仍是發展消費金融的主要力量。目前商業銀行推出的消費金融產品不夠豐富,產品同質化比較普遍。建議監管層逐步給予商業銀行等在消費金融的可消費限額、消費信貸利率水平以及資金使用方式等方面更大自主性,提高商業銀行等發展消費金融的意愿和能力,完善國內消費金融的產品種類和功能。商業銀行一方面將發展信用卡業務積累的消費者風險評估模型,與最新的大數據技術結合,通過對銀行卡消費、社交網絡以及電子商務等數據的挖掘,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同時,利用互聯網營銷手段降低消費金融的客戶發展、維護成本。在產品上,建立以消費者為對象的消費金融產品體系,從住房、汽車消費轉向日常消費,以消費者為核心根據不同階段提供不同的消費金融產品,從教育貸款、到住房裝修貸款到婚慶貸款到旅游貸款再到醫療貸款。
(五)加強對消費金融的風險監控和市場引導。通過及早建設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增強政府和商業機構發展消費金融的信心,在監管方式上實現從簡單的門檻準入監管向科學動態監控轉變。風險監控方面,應建立風險監測、預警和處理機制,及時向消費信貸市場參與者發出預警和提示風險,并強化參與機構內部風險管理和行業自律機制。市場引導方面,應注意消費信貸產品的營銷方式,避免鼓勵過度消費的不當營銷行為和低價競爭的惡性競爭行為,防止居民消費觀念引導過度而引發消費金融危機。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