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在浦東新區28平方公里的綜合保稅區試點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無疑為浦東擴大開放創造了新契機,也為浦東加快“二次創業”注入了新動力。
就在《總體方案》通過后的第五天,一份關于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工作幾點建議的專報,出現在了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的案頭。這份專報凝聚了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自今年2月起跨前一步,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工作前期調研的成果,也反映了區人大常委會對下一階段助推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主動思考和提前部署。
關注需求 廣泛汲取各方意見
今年2月起,部分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區人大代表以及業界專家組成調研組,歷時近4個月先后赴外高橋、浦東機場、洋山港等區域開展調研,實地了解機場綜合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的總體規劃落實情況以及外高橋保稅區的部分項目規劃情況,察看融資租賃展示館、分撥配送中心、期貨保稅交割倉庫,還與綜合保稅區內的部分企業代表進行互動交流。
交流中,近鐵國際物流(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談到,公司3年前選擇進駐綜合保稅區,看中的就是方便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創新的服務理念。如果綜合保稅區能實現國際通行的運作模式,提高企業物流效率、降低成本,那么必將有更多企業選擇這里。上海證券通信有限責任公司入駐綜合保稅區已近15年,公司的成長恰恰見證了保稅區的發展,公司副總坦言,保稅區現有的電力供給已逐漸無法滿足公司不斷擴大的金融數據服務需求。“企業的訴求反映了政府服務的‘短板’”,參加調研的代表和專家指出,推動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試驗區轉型,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能。
聚智聚力 積極獻策自貿區建設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6月6日下午,浦東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聽取了綜合保稅區運行情況的專項報告。與會人員圍繞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展開熱烈討論。
大家紛紛建言獻策:要以試點為契機,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離岸貿易等高端貿易業態,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力爭使一些關鍵性政策在“三港三區”的點上有所突破,從而產生以點帶面、以面聚點的效應;要加快綜合保稅區內未開發區域的規劃建設,打通外高橋、機場、洋山三個區域間的快速物流渠道,實現“三港三區”在政策、資源、產業、功能等方面的聯動互補。要充分利用試點后產生的溢出效應,將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緊密結合;要以試點統合浦東建設“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區、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等各項工作。
持續跟蹤 主動對接自貿區配套工作
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一項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系統性工程,要更好地為這項工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制上的有力保障和支撐。事實上,早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批之前,區人大常委會就已經主動與市人大相關立法研究機構進行對接,就合作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立法前期調研進行溝通和商議。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唐周紹也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提出,要在立法方面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供法律支持。令人欣喜的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關立法工作即將于年內立項并啟動。
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批后的第十五天,唐周紹主任召開了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相關跟蹤調研工作。他指出,在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區人大常委會既要主動作為,持續關注各項試點工作的進展情況,又要找準定位,積極協助市人大常委會做好立法相關準備工作和配套工作。如今,跟蹤調研的工作班子已經成立,為助力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新一輪更為深入的調研工作正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