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了我公司的錢為什么不能立案追究刑事責任?”“今天的答復我們不滿意,希望你們領導接待”。7月2日,來自本市檢察機關的22名檢察官正接受“當事人”的質問。這里不是控告申訴接待大廳,而是本市檢察機關圍繞一起因公司股東糾紛引起的申訴案例決定不立案,而開展的首次情景模擬答復當事人的“釋法說理”集中競賽活動決賽現(xiàn)場。
今年起實施的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檢察官公開、透明辦案,用群眾看得見的公正、聽得懂的語言體現(xiàn)司法公正等提出了新要求。該活動應時而生。
從坐堂審案到“開門”釋法
此次集中競賽活動共匯集了本市各級檢察院的52名偵查監(jiān)督部門的檢察官,既要求選手根據(jù)指定的案情在規(guī)定時間內制作相關的法律文書,更要求進行現(xiàn)場說理與答辯。
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偵查監(jiān)督部門的職能呈現(xiàn)出了“全方位”拓展的趨勢,要求辦案檢察官不能再局限于“埋頭審案”,而是要從“幕后”走向“臺前”。
此次集中競賽活動專門采取情景模擬的形式,由評委模擬“申訴人”、“代理律師”、“公安機關偵查人員”等身份向參賽選手當場提問。記者注意到,受邀請的評委既有檢察機關主要業(yè)務部門的負責人、資深檢察官,也有律師、公安機關的相關負責人,他們的提問除了圍繞為什么不能立案、偵查人員是否需要回避等問題外,還涉及刑事和解、檢調對接、申請法律援助等其他相關的檢察工作。
讓老百姓聽懂“法言法語”
“檢察官你講的法律我聽不懂。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案件都立案的,為什么我的這個案件不能立案?”
“很多案件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像,但是細節(jié)上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必須結合具體的情況適用法律。”
相比于律師、偵查人員,當事人的提問往往更“基礎”。對于科班出身的檢察官來說,分析案件、撰寫文書熟門熟路,但怎樣讓不熟悉法律的老百姓聽得懂,卻是一門需要訓練的必修課。
“釋法說理要求更多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法律規(guī)定講清楚,讓他們明白這樣處理的用意何在,從而支持、理解檢察工作。”嘉定區(qū)檢察院的參賽選手在賽后總結道。
要釋“法”,也要說“理”
“你們是大學同學,對于這次的糾紛你們可以協(xié)商解決,不要因為錢而錯失了那么多年的情誼。”相比于優(yōu)秀公訴人競賽檢察官對抗辯論的針鋒相對,“釋法說理”競賽環(huán)節(jié)中的檢察官顯得親切很多。
“我是老花眼,看不清案卷上的內容。”
“她拿走我的錢不給我,我工資也發(fā)不出,我可怎么辦?”
評委們的頻頻發(fā)問可謂“花樣百出”。評委之一、全國模范檢察官、楊浦區(qū)檢察院控告申訴檢察科科長葛海英介紹說:“這些問題和要求雖然看起來與案件本身無關,但恰恰是我們平時接觸申訴人時經常碰到的。我們不僅要向老百姓解釋法律,也要講情理、尊重他們提出的其他要求。”
市檢察院檢察長陳旭在賽后要求全市各級檢察院高度重視培養(yǎng)和提高檢察官“釋法說理”的能力,通過跨條線、跨單位開展競賽、辯論等形式,全面促進檢察官法律功底、應變能力和執(zhí)法水平的提升。同時,還要堅持和加強青年干警到基層、街鎮(zhèn)等一線部門和崗位掛職鍛煉工作,加深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依法解決矛盾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