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林徽因是有沉魚落雁之色,閉月羞花之貌的女子。卻很少人了解,她風姿綽約的身體中蘊含著怎樣的才情與智慧。
林徽因(1904~1955)福州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曾被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參與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文學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眾人皆知林徽因是有沉魚落雁之色,閉月羞花之貌的女子。卻很少人了解,她風姿綽約的身體中蘊含著怎樣的才情與智慧。
林徽因出生在書香門第,祖父是老派的前清進士,父親是新派的留洋學子,一舊一新,讓林徽因身上既有詩書禮樂的古典又有數理科學的現代。
16歲是很多花季少女還在父母膝下承歡的年紀,林徽因卻隨父親周游歐洲列國。她心醉于古羅馬城的殘垣廢墟,驚嘆于倫敦的高樓林立,這次出游,在她的心里種下了建筑學家的種子。
四年之后,她懷揣著夢想,與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求學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因為建筑系不收女學生,林徽因此注冊在美術系。但對建筑魂牽夢繞的愛是她怎么也難以割舍的,她憑借著美國大學的自由選課制度,仍然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
時光如駒,歲月如梭。初出國門的含羞少女已經長成亭亭玉立的江南美人。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然而,多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并未忘記她的故鄉,在就職前的間隙,林徽因應福州師范學校和英華中學的邀請,作《建筑與文學》和《園林建筑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今址為福州聚春園)。
林徽因對建筑的愛,愛的真切,愛的刻骨銘心,絲毫不遜于她生命中的三位男子對她的摯愛。1930年到1945年,整整十五年的光陰,她與丈夫梁思成走遍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以重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而沒有在時光的長河中被淹沒。
更不用提她參與國徽和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這早就超越建筑與藝術上的成就,更飽含了林徽因對新中國的深沉的熱愛之情。
林徽因的才氣之花在文學上更是綻放得無比艷麗。梁思成曾經說過:“人家講‘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覺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成了林徽因的代名詞。她的小說、散文、詩歌字字珠璣,秉承著描繪作家“熟識的生活”,布示“貼己生活的矛盾”的文學理論,為中國的文壇帶來了一抹清新亮麗的色彩。她家的客廳曾經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文化沙龍,沈從文、金岳霖都是她的座上客。林徽因在一群文人墨客的包圍之前,談笑著詩歌與哲學,即使是病重之時也不例外。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筑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為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1955年4月1日,病魔終于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上天賜予了這位奇女子才貌雙全,卻只讓她在人生的舞臺上來了個短暫的亮相,收獲滿場的掌聲后匆匆離去。她的墓碑上寫著:這里長眠著林徽因,她是建筑師、詩人和母親。摯友金岳霖為她寫了一副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