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興傳100歲,劉玉香94歲,永春縣桃城鎮桃東社區人。這對老人在一起生活了91年,結婚73年,目前已傳子孫72人,是個四世同堂之家。
“父母可以這么長壽,主要是心態好,父親不愛講話,把事情看得很淡,很樂觀,我媽媽沒得過什么大病,一直都很健康。”
2013年3月初的一天,記者一行來到了永春縣桃城鎮桃東社區,我們即將見到的是一對在當地“很出名”的百歲夫婦。
到鄭興傳家時,他帶著我們來到樓上客廳,叫出老伴劉玉香。劉玉香正在晾衣服,聽老伴和兒子說有記者來了,高興地拿著衣服從陽臺走過來,對記者又是拍肩膀又是擁抱:“謝謝你們來看我,關心我。”
1931年,鄭興傳9歲,被鄭家從鄰縣的德化領養到永春,劉玉香當時才3歲,她是鄭家的外甥女,8個月大的時候被家人寄養在鄭家。他們兩人的關系雖是表兄妹,卻沒有家族血緣關系,可算是青梅竹馬。
1940年,兩人結婚了,婚后相繼生育9子1女。如今鄭興傳100歲,劉玉香94歲,在四世同堂的72口大家庭中,盡享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走進這對百歲老人的閩南傳統民居,樓梯口的墻上掛著一張家福,廳堂里面的擺設非常簡單。靠窗擺著劉玉香最愛的縫紉機,墻上的照片大部分都是膠卷洗出來的,還有一面褪色的錦旗,是八十年代鄭興傳的病人送的。兩位老人穿著樸素整潔的衣服,臉上總是掛著最溫暖的笑。
-劉玉香老人愛笑,一笑就用手捂著嘴,樣子有些老人家的可愛。她總是閑不住,一會兒站起來轉轉,動作麻利,完全不像九十多歲的老人。
一旁的鄭興傳,目光鎖定在老伴身上,看著老伴忙來忙去。他是方圓百里小有名氣的老中醫,現在還會有廈門、南安的人過來找他看病。他自幼跟著長輩學習中醫,幾十年來,鄭興傳看過的病人不計其數,碰見沒錢的還會無償送藥。鄭成財指著墻上褪色的錦旗告訴記者:“這是86年一個病人送的。”
94歲的劉玉香,手工做布紐扣在當地可稱一絕。還會利用布頭做被面,將四方形、三角形、彩色、純色的拼接到一起。說話間,劉玉香拿出一件對襟褂子,紅色的布紐扣特別亮眼。細密的針腳,結實地綴在衣服上。因為年齡大了,不能久坐,兒子打算把縫紉機抬走,讓母親好好歇歇。
“我們兄弟幾個小時候很聽話,很少調皮。有什么矛盾簡單一說就過去了,盡量不讓老人操心。就現在年輕人離婚率高,我媽媽常說‘不要離,結發妻子好。’”說這話的時候,鄭成財深情地看著母親和父親。
鄭興傳和劉玉香年輕時也拌過嘴、吵過架,他們是那種吵不散打不離的夫妻。劉玉香說完看看老伴,又捂著嘴笑了。
和劉玉香聊天,能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她的熱情、善良和開朗,似乎沒有什么不可以親近的地方。與她坐在一起說話,幾乎要淹沒在她的熱情當中了。而鄭興傳,則顯得安靜、淡然,偶爾會補充一下老伴的話題。
1957年,鄭興傳被誤認為貪污,入獄6個月,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得到平反。那是老伴鄭玉香這輩子最困難的時候,幾個兒子都還年幼,自己又身懷六甲。為了賺錢養活兒子們,不得不挺著大肚子幫人代工紡紗,活兒做到凌晨是常事,且為了節省油不敢點燈,只能借著月光來紡紗。“為了生活,連準備坐月子吃的雞都拿去賣了。”
即便日子難熬,劉玉香也未將孩子送給別人。鄭興傳出獄后,兩人幫村里的生產隊養鴨子,同時鄭興傳幫人看病,微薄的收入支撐著一大家子。
十幾年前,鄭興傳和劉玉香這對從未到過外面世界的恩愛夫婦,第一次兩個人自己坐上了汽車和飛機,到馬來西亞、香港、廣東等地旅游。
“他們的身體非常好,我們有親戚在馬來西亞,那邊永春人也多,他們一去就是半個月,生活和語言都習慣。”鄭成財說:“我媽媽比較喜歡出去玩,但現在不敢讓他們自己出去了,年紀太大了。”
75歲的大兒子說:“不管我們年齡再大,在父親眼里就是小兒子,他很惦記我們。”他回頭看看父親說:“父母可以這么長壽,主要是心態好,父親不愛講話,把事情看得很淡,很樂觀,我媽媽沒得過什么大病,一直都很健康。”
鄭成財的侄子添了一個男丁,整個家族的人回來了,幾十個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飯。
中午在一起吃飯的約四十口人,最歡快的莫過于第四代的小朋友們。小朋友見到曾祖父、曾祖母都會跑過去說話,隨意的握手、搭肩,自然而然地親近。“現在大家都在外面忙,很難全部聚齊。一般到老人生日或者大節日,聚的多一些。”鄭成財對記者說。
午餐是永春當地的特色咸飯,其中夾拌有花生和海蠣干,兩個老人牙齒雖然已經掉光,但并不妨礙他們咀嚼食物。席間,鄭興傳45歲的孫子對我們說:“我爺爺年輕的時候愛看書,認識好多繁體字,還會打白鶴拳。”
合影的時候,劉玉香老太太很高興,鄭興傳看著老伴,嘴角揚起憨厚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