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范樂春(19031~1941),永定縣金砂鄉古木督村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林伯渠的夫人,中央蘇區著名的婦女領袖,革命烈士。
范樂春,1903年生于金砂古木督村的貧農家庭。12歲時父母去世,她帶著弟弟給地主當婢女。16歲結婚后患天花,導致麻臉和左眼失明,灰心失意之際曾想過輕生,只因不忍年幼的弟弟無人照顧,才頑強地生活下來。
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張鼎丞,在金砂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后。她積極參加“入城請愿”,相繼參與了反對“冠、婚、喪、祭、屠宰捐”以及“借糧度荒”、“分糧吃大戶”等活動。1927年6月,永定金砂武裝暴動時,她發動本村婦女給暴動隊送水送飯,在溪南建立蘇維埃政權時,第一個剪掉發髻,參加本村的政權建設和分田斗爭。1928年3月,她被選為溪南區婦女聯合會主席,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3至8月,由于“左”傾錯誤,閩西進行了大規模“肅清”運動,株連了大批革命同志,她唯一的弟弟范永柱也被錯殺。蘇區環境日益惡化,為了挽救危險局面,范樂春毅然出任第七任縣蘇維埃主席。9月間,她征得上級同意,逮捕并處決了在永定縣大搞肅反擴大化的縣肅反委員會主席鄭醒亞,穩定了局勢和民心。
1934年10月起,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轉移。丈夫林伯渠奉命隨紅軍主力行動,范樂春剛分娩不久無法與其同行,受命留守蘇區繼續開展斗爭。時任中央財政部副部長鄧子恢的妻子黃秀香也是剛剛分娩三天,雖然身體極度虛弱,但因急需將庫存的資金和物資分發給紅軍部隊的任務緊急,就把出生不久的兒子交給戰友范樂春代為照管。她義不容辭地接受重托,拖著孱弱的身體,用花布包袱把自己和黃秀香的孩子包裹結實,一個掛在胸前,一個背在身后。隨后,揮淚告別即將遠行的丈夫,連夜從瑞金趕往百里外的會昌縣。
范樂春眼含淚水,把兩個用布包裹的男嬰,托付給堂兄范美宏·郭發仔夫婦。范樂春告訴他們:“這里一個孩子姓林,剛出生14天,是我自己的兒子,另一個孩子姓鄧,剛出生3天,也是紅軍的兒子。”當時,國民黨軍很快就要開進蘇區,情況十分緊急。范樂春將兩個孩子交給范美宏夫婦后,匆匆騎上戰馬追趕紅軍部隊去了。
在此之前,林伯渠大部隊轉移出發的那一刻,范樂春就跟丈夫說過:“你盡管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孩子和自己,這次突圍征途艱險長遠,你定要保重,我們勝利后相逢!”不想,這一去,竟然是此生之永別。這一段為保護紅軍后代的“換子記”,至今仍傳為佳話。
1939年春夏,范樂春辛勞過度,肺病發作,但她仍抱病堅持工作。駭人聽聞的“馬永昌事件”發生,范樂春聞訊抱病執筆寫了《致國民黨永定縣政府的公開信》,揭露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共的行徑,闡明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呼吁嚴懲反共頑固分子,共同維護合作抗日的局面。該信引起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紛紛譴責國民黨破壞合作抗日行為。
1941年5月初,范樂春病情惡化。臨終前,她向護理的同志們說:“永別了,你們要堅持戰斗,要相信我們一定會勝利。”不久病逝在西溪赤寨山上,時年39歲。新中國成立以后,范樂春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當年紅軍支隊司令黃火星在回憶錄里說:在閩西三年游擊戰爭中,只要遇到困難,找范樂春都能想辦法解決。她不僅是善于發動群眾的婦女部長,還是紅軍游擊隊的供給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