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隱短暫而坎坷的一生,曠達、瀟灑而又多愁善感的秉性,特別是她始終保持著的那種創作風格和藝術特色,使之成為五四時期文壇上獨樹一幟的女作家。
廬隱(1898~1934),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閩侯縣南嶼鄉人,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并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三月的春風暖融融地吹開了福州閩侯黃燦燦的油菜花,讓人不禁想起一位生命如花般短暫而燦爛的女子——廬隱。
五四時期杰出女作家陸晶清說:“廬隱既是一個受時代虐待的女性,她又是一個叛逆時代的女性。”廬隱常感嘆人生的無常:“人間譬如一個荷花缸,人類譬如缸里的小蟲,無論是怎樣聰明,也逃不出人間的束縛。”
1898年5月4日,廬隱出生那天,剛好她的外祖母過世,迷信的母親認定廬隱是災星,對她避而遠之。當其他幼兒還在母親的懷抱里吮吸著乳汁,享受著母親的愛撫的時候,廬隱卻只能與她的奶媽相依為命。
父親的早逝,使得孤兒寡母只能投靠住在北京的舅舅。既是廬隱的啟蒙老師,又對廬隱極為苛嚴的舅母在每天早晨教她一課《三字經》,之后就讓廬隱去背誦,如果日上三竿之時廬隱還未背會,就會招致舅母的非罵即打。后來,廬隱進入教規森嚴的教會學校讀書。此時,“要自由”的吶喊化成廬隱勤奮學習的動力。“因為我自己奮斗的結果,到底打破了我童年的厄運。”廬隱在自傳里這么說道。
“五·四”的春雷滾滾而來,震醒了無數中華好兒女。早已厭倦封建禮教的繁文縟節的廬隱在“五?四”的細雨中如同進入了自由的天地。少女的情懷總是詩,而廬隱心中的詩永遠是為謳歌自由而作的。
從1920年初至1921年間,廬隱發表了大量雜文,涉及婦女解放、人生價值、改善勞動者悲慘境遇,以及如何創造新文學等諸方面問題。《海濱故人》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她思想敏捷,見解新穎,有著強烈的政治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激情。“廬隱”這個筆名是取自“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但是廬隱不隱,她的心與國家的命運憂戚與共,她說:“無論是國家,是社會,是世界,是天地萬物,都不是與我心沒有喜戚關系底。”她要為日軍鐵蹄踐踏下的祖國高聲吶喊;她要為無數被欺凌與被損害的孱弱婦女高聲吶喊;她更要為無數生靈、蒼天萬物振臂一呼。正因為這樣,茅盾說:“五四時期的女作家能夠注目在革命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
“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憑我的高興去處置她,誰管得著!”面對著社會對她的明槍暗箭、冷嘲熱諷,廬隱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從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初戀男友林鴻俊私定終身,到與郭夢良自由戀愛,再到與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的三年級學生李唯建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廬隱身體力行,為五四時期的女性沖破封建藩籬的桎梏發出了最強音。
廬隱意外死于難產,36歲的青春年華還未展開華美的樂章卻不得不寫下了休止符,但是在她短暫的十三四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數十種作品,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