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絢爛而又短暫的生命就像流星一樣劃過,本可以退居后方,但卻像男子一樣沖鋒陷陣,用柔弱的肩膀上扛起了保家衛國的重擔
李林(1915~1940),原名李秀若,龍海市石碼鎮人。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唯一的華僑抗日女英雄,被稱為“游擊隊女隊長”,殉國時年僅25歲。賀龍將軍曾親切地叫她“我們的女英雄”,周恩來總理曾再三提出要為她立傳。雁北的百姓們口耳相傳著她的事跡,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華夏大地上,有一位傳奇女子,她將自己如花似玉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戎馬生涯,為中華民族抵御日本的侵略拋頭顱灑熱血。
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在大同參觀時,共同談到兩國各有一位民族女英雄——15世紀的貞德、殉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李林。
1915年12月,漳州芝山塔口庵前石柱旁的竹籃里,一個女嬰紅撲撲的臉蛋上綻放出甜甜的笑容。一位名叫陳茶的女子,被這笑容深深吸引住了。她將竹籃抱回家中,收養了這個出生幾個月就遭到遺棄的苦命孩子。
不久,陳茶帶著年幼的李林到印尼與丈夫團聚。在荷蘭殖民下的印尼,華人與印尼本地人都受著種種歧視和不平等待遇。在李林稚嫩的心靈里縈繞著“中國人為什么不會團結?爪哇人為什么不會團結?為什么情愿受人家的壓迫?為什么受人家的統治不會反抗”的種種問題。他在心底發出吶喊:“祖國呀祖國!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大危機,李家的事業受到了重挫,陳茶帶著14歲的李林返回故鄉。李林集美中學中學畢業后,飽嘗詩書的李林已不安于相夫教子的宿命,先后到杭州上海。在上海,日軍陣陣的槍炮聲,激起了李林無限憤怒。李林揮筆寫下《讀<木蘭辭>有感》一文。其中兩句詩成為不朽名句:“甘愿征戰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李林開始參加了上海學聯組織的暑期抗日宣傳團,沿淞滬杭線到各縣城和農村宣傳抗日救國。后來她考進北平私立民國大學政治經濟系,在女共產黨員呂光,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7月7日全國抗戰爆發,李林熱血沸騰,堅決要求到前線去。黨組織派李林到臨近淪陷區大同犧盟中心區工作,擔任犧盟中心區委會宣傳委員,同時參加黨的雁北工委的工作。
1940年4月下旬,日偽四千多人向雁北專署機關和相隨的六支隊二、三營及專署警衛連駐地撲來,情況十分危急。專署指揮部決定,向平魯方向突圍轉移,李林的騎兵連負責斷后。李林率領的騎兵連邊打邊沖,戰斗十分艱苦,人馬傷亡嚴重。李林帶著為數不多的騎兵連戰士,沖到西斷川村邊。這里地形開闊,快沖出包圍圈了。
可是,西南方向槍聲仍緊,她怕大隊還未突圍出去,又掉轉馬頭,向西南方向沖,李林伏在馬背上用她的駁殼槍連續對敵射擊。在沖到小郭家窯村后的羚羊山時,不幸馬中彈,李林摔下來。隨她的兩名戰士也犧牲了,她的腿部和胸部也都負了傷她掙扎著爬行,選擇一個地坎,躺著不動。待敵人沖上來,她又連連射擊,先后斃傷六個敵人,迫使敵人停下來。這時她己多處負傷,所帶的駁殼槍子彈也打光了,小手槍也只有一發子彈,敵人越來越近,她自知已無力沖出去,最后毅然以小手槍內最后一顆子彈,打進自己的喉部,壯烈犧牲。
敵人撤退后,郭家窯村人自發將李林遺體抬回村里,老鄉發現,李林的腹部被兇殘的日寇的刺刀劃開,里面三月大的胎兒靜靜躺在母親腹中。
李林犧牲時年僅25歲,那一天離清明節很近。現在,每逢4月26日李林的忌日,雁北的人民都會如他們的三大祭靈之節一樣,鄭重其事地祭奠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