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的教師節晚會上,一位孱弱的老人站在舞臺中央,當主持人問她:“50年代時,是什么力量使您沖破了重重阻撓,毅然回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老教授對著話筒,一字一頓地說:“我、愛、中、國!”霎時,全場掌聲雷動。
謝希德(1921~2000),泉州人,世界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她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位大學女校長。
回顧她的人生之路時也讓我們再一次思考人生的意義:一個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人的一生究竟應當怎樣走過才算沒有虛度?
謝希德六歲隨著父親,著名物理學家謝玉銘前往北京。經過了燕大附小、附中及貝滿女中的學習。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謝希德全家追隨父親幾經逃竄,落足貴陽。高中學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大學。
此時,災難卻隨之來臨,她被確診為股關節結核病。這使她臥床不起不得不輟學養病。30年代的結核病猶如今天的癌癥,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癥,多少患者因喪失信心而倒下。在祖國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謝希德學習的目的更明確:為了祖國。
四年后,謝希德離開病榻,重新站了起來,但是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雙腿不能彎曲。求學的步伐沒有停止,在三次高考之后,謝希德考入廈門大學。1947年,畢業后的謝希德順利考入美國史密斯女子文理學院攻讀碩士,兩年后又考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
新中國成立,謝希德與在英國留學的丈夫曹欽投身祖國建設。從此復旦大學的講臺上出現了她瘦弱的身影。從1952年到1956年,她承擔起了六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物理光學、力學教程,也教理論力學、量子力學和固體物理學,且編寫了教材和講義,其中《固體物理學》被在1988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幾乎每個學生都留有她細心批改的論文,每頁的空白處都有細密的質疑和評價。當今中國許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守賢、丁大釗、王啟明等都是她當年的門生。
1956年秋,為了實現國家12年科學發展規劃,她將5個月的小孩交給愛人曹天欽照料,奔赴北大,與復旦、南京大學、廈大、吉大等大學的物理系的部分師生,共同創辦半導體物理專門化。與黃昆通力合作,撰寫了一部專著《半導體物理學》。這在當時國際上是一部學術水平很高的權威性著作。同時同專家們一道培養了我國第一代半導體專門人才300多名。返回上海后,她主持籌建復旦大學物理系半導體專門組、籌建并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她像個全能的戰士,連續發表科學論文、專著、教材,研究和教學雙管齊下,獲得國際認可,享譽盛名。
從此,半導體的種子從實驗室撒向大江南北,從實驗室的單爐撒向工廠車間。近代物理學的這項最新成就奇跡般地在我國廣泛普及,連小學生也開始學著裝配半導體收音機了。
擔任復旦大學校長后,復旦大學率先打破了國內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蘇聯辦學模式,根據條件增設了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5個學院。在復旦推行導師制,設立“校長信箱”、“校長論壇”、“新聞發布會”,
1985年,在意識到中美交流對話的不對稱后,謝老決定在復旦大學成立美國研究中心,她擔任中心主任,成為全國首創。
這只停不下的“時鐘”,在1999年12月的一天,病情惡化,住進華東醫院住院。這是自1966年謝希德被確診為乳腺癌后,第五次與病魔的抗爭。30多年間,癌細胞幾度向胸腔、淋巴結轉移,手術、化療,令她受盡折磨,然而生命卻在一次次砥礪中放射光芒。住院后,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帶能用便攜電腦工作,由于雙腿無法彎曲,她一直站著工作,收發電郵、處理事務,直至2000年3月4日晚9時35分。
謝希德逝世后,美國眾議員柯特?韋爾登Curt Weldon請求美國國會山上的美國國旗特別為謝希德飄揚一天,以表彰謝希德曾經為中美關系所作出的貢獻。韋爾登說:“作為美國的一位議員,我為有機會與她一起推動中美關系走向新世紀而感到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