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掃墳節、鬼節、冥節等,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在農歷的二、三月間,陽歷的4月5日前后,正好處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唐代之后基本上把寒食、上巳節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系列民俗活動在清明節中得到了體現。直至今天,人們更熟悉的是清明節,而寒食節與上巳節在逐漸地被淡忘或取代。
福建各地的清明節風俗雖然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都是基本主題。
掃墓祭祀
清明前后,長輩常常帶后輩人登山,看望祖先廬墓,認識先人墳臺,囑咐后輩勿忘祖先。
清明掃墓,常被看作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福州一帶尤其重視清明當天祭祀祖宗的習俗;閩南一帶一般是在清明節前后十天,而不只在清明當天,很多漳州人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福建的客家人則通常始于春節之后而止于清明。在閩南一帶還有著一種奇特的民俗事象:掃墓走親戚。
閩東一帶清明祭掃的時間常常是從清明直至谷雨時節,如有“清明尋祖”含義的三明。而泰寧一帶的宗廟祭祀則有清明的“春祭”與八月初一的“秋祭”之分,其中以春祭最為隆重;福建的個別地區還有清明“義祭”的特殊習俗,也分春秋兩祭,時間在清明和農歷八月初一日的傍晚,地點在厲壇。
福建革命老區與全國的許多地方一樣,常于清明節組織前往烈士墓,悼念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漸改變,有的人采用樹祭、花祭、網祭等全新的形式祭奠逝者,越來越多的人以現代文明的祭祀儀式緬懷先人。
踏青郊游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也稱探春、尋春等。“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三月清明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福建是多山的地域,人們在清明祭掃期間也常會舉辦形式多樣的踏青活動。
除此之外,福建各地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柳、插青、植樹造林等活動。
福建各地在清明的應節食俗也各有特色,其中都保留有古代寒食節、上巳節的孑遺。
清明粿、潤餅菜、烏稔飯
福州在清明節吃菠菜粿和光餅是少不了的。菠菜粿蒸成頗有特殊的福州時令小食,象征著綠色。
光餅則是為了紀念戚繼光抗倭的功績,這也反映了福州人重情感恩的美德,有著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
閩南一帶的清明應節特色食俗主要有清明粿和潤餅菜兩種。清明粿可用于清明節祭祖和掃墓供品,也可充作點心或饋贈親友的節日禮品。潤餅菜是閩南特有的風味菜肴,它寓意包金包銀、招財進寶,對家庭未來寄以美好的祝福。
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在清明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故者的悲情感傷與“斷魂”,又有擁抱大自然、展望新生活的浪漫與歡快,是一個極富民族特色、涵養中華性情的重要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