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的年輕人,在寒意漸生的十月,獨自踏上從麗江到拉薩的征程,沿滇藏線及318國道一路騎行。他說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和偉大,而是“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擺蕩”,但最終決定走下去,因為哪怕失敗,他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夜間騎行幾乎掉下懸崖,在藏獒與野狗的夾擊下狼狽脫險,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兩天上吐下瀉……艱險的旅程只是表象,而作者表述的核心是面對自己的軟弱。從最初的防范戒備到最后與藏民共食糌粑,作者的變化或者說成長清晰可見:“從內向轉化外放,從寡言變多話”,“我在創造另一個新的可能的自我”。
讀完《轉山:邊境流浪者》,突然想到倉央嘉措的那首著名的情詩中的一句“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是啊,轉山根本不是為了以后炫耀自己的勇敢和經歷,只是為了在途中遇到真正的自己,發現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生活和目標,發現懦弱并勇于戰勝它。它告訴了我們更多的選擇,給我們提供了做一個嶄新自己的方式。
其實哪個人的心中沒存在著這樣一個關于去遠方的夢,一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夢?只不過有些人勇于打破枷鎖邁,而大多數的人卻只是說說或者想想而已,并不肯真的做出行動。就像歌里唱的那樣“每個平凡的自我都曾幻想過,然而大多的自我都緊抓著某個理由。每個渺小的理由都困住自由。”面對可能出現的打破牢籠的選擇,我們總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逃避去推脫,困住本該屬于自己的海闊天空。
關乎夢想,關乎自由。或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和實行方式,并不是說一定要去轉山或者騎行才能證明自己,而是要找準心中的那座山,哪怕遙不可及,只要堅持下去也總有會實現的那一天。夢想,貴在堅持。
旅行的意義在于,它能讓你更加強大,也能讓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轉山》不僅是一次身體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這不僅是一本關于旅行的書,更是一部關于成長的書。一路的彷徨,艱辛和痛苦,他都靠著自己頑強的信念和毅力克服過來了。他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一個男人真正的生命成長和蛻變。之前的他生活中可能有怯懦,有彷徨和掙扎;但之后的他,我相信一定會篤定、成熟而穩重。
生命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而是在經歷中淬煉成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看來古人的話是多么的有智慧,一個人只有在博覽群書的閱讀和充滿艱辛磨難的經歷中,才會真正博學和成熟起來。但現在人很少有這樣的空閑,更缺少這樣的一種勇氣,所以一遇到不如意的時候,或者抱怨,或者自棄,或者萎靡。許多人在迷茫中從沒有想到還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尋找,并在尋找中釋放,凈化和重生。在路上,與一些“別樣的人們”的交往,目睹一些“別樣”事情的發生。
在路上,學會對自己信仰的堅定與執著,學會對人生生與死深層理解和認識,從而積極正確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雖然遠離圣山,但我們同樣需要這種意義上的修行和凈化。
有些人會說這種行為太沖動了,但是“每次沖動留下的都有所不同,然而有天你會懂,就是那些讓你不同。每滴眼淚掙脫后,都帶走懦弱。感動總在沖動后,苦澀回憶都會溫柔。”
選定心中的那座“圣山”,為了尋找真正的自己,一起去轉過心中的那座山吧。